马克思论坛第156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4614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一百五十六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420课室举办。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崔延强,题为青年马克思与希腊化时代的哲——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

首先,崔延强教授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写作动机出发,强调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马克思选题的重要作用。希腊化时期和马克思所处的普鲁士都处于帝国末期,这种相似的语境促使马克思着手解决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发现希腊化哲学的独特贡献。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希腊化哲学是衰落的、折衷主义的,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则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抄来的。而马克思认为,包括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在内的希腊化哲学不是折衷,而是创造,甚至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其主要贡献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它的遗产是至今仍运用的契约精神

继而,崔延强教授介绍了希腊化哲学的所处的历史语境。希腊化时期的人们失去了城邦制度化体系和身份伦理,成为了原子的个人。在这种状况下,亟需重新获得信任和安全感。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基于利益的契约论,在这种契约之上,人们可以形成自愿的共同体,进而重获幸福与友爱。这种契约的本体论基础就是他的原子论,在该理论中形式问题和事物的自我矛盾被认识到,而这种自我矛盾正是运动的源泉,这便是古典时期不存在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也不具有的思想特质。

然后,崔延强教授阐述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不同。最重要的差异在于,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真理的标准,并且承认偶然性。德谟克利特认为,感觉经验是不可靠的,只有原子和虚空真实存在,因而人要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就需要用理智把握原子和虚空,并且原子的涡旋会导致必然性的命运。而伊壁鸠鲁则认为感觉是真理的标准,错误的认识来自于我们的理智对感觉的误判,并且通过原子的偏斜承认偶然性,进而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将人类从必然世界中解放出来,主观意识就此觉醒了。

此后,崔延强教授讲述了主观意识觉醒所带来的影响。首先,伊壁鸠鲁在这里完成了对自然的第一次祛魅。他提出在原子间存在一种引起原子内在结构自我重构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就是形式,就是自我意识的根源。其次,对自然祛魅意味着对神灵的放逐,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神是无为的,不是神创造了宇宙,是自然本身就在不停的创造。最后,肯定了人类自己的决定力量,使人获得自我意识,进而重新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幸福。这种无神论的气质也深深打动了马克思。

最后,崔延强教授指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普鲁士帝国的黄昏时期发出了伊壁鸠鲁式为自由的呐喊,就此埋下了他作为人道主义者和革命家的思想的火种。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马天俊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扼要总结,并强调了一种反差,即通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往往对马克思就伊壁鸠鲁哲学所做的阐发赞赏有加,但在一般哲学史研究特别是伊壁鸠鲁研究上马克思的相关评论并无明显的重要意义。崔延强教授认为,专门研究伊壁鸠鲁的学者对马克思的伊壁鸠鲁研究少有提及,大概是因为马克思更多被看作一个思想家,而非钻研文本、概念的古典学者。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仍然是格外重要的,因为马克思准确地看出希腊化时代中创造性的事物(如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自由意识、契约论),崔延强教授认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对这些崭新事物的复兴。

在提问环节,有同学提出关于伊壁鸠鲁是如何基于原子论提出契约论的问题。崔延强教授指出,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通过偏斜运动将原子从必然中解放出来,从而完成对自然的祛魅,这是一种消除恐惧的本体论,也是自我意识的根源。而契约论正是意志自由的实践方式,是人摆脱了身份伦理等外在的必然性后,自愿地为了公共的利益让渡自身的部分利益,进而形成自愿的共同体。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博士后叶甲斌询问如何看待伊壁鸠鲁的自由意志与亚里士多德的意愿以及随后的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区别。崔延强教授表示,希腊化时代发生了身份伦理向契约伦理,城邦政治向世界主义的转向,同时,大量与自由意志相关的新概念也开始出现,故而此时的自由意志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亚里士多德的道德责任问题了。后来的奥古斯丁也受到了希腊化哲学的影响,斯多亚学派的人面对命运做有限的选择的思想与奥古斯丁的关于罪和堕落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马天俊教授向主讲人和与会师生表示感谢,宣布论坛圆满结束,并向崔延强教授赠送了此次活动的纪念海报。

image-20240708103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