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2讲

发布人:管理员

2023年3月31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二讲顺利在线上举办。讲座主题为“思想论战与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比较研究视野下的《哲学的贫困》思想概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杨洪源担任主讲人,马哲所暨哲学系助理教授张米兰担任主持人。

会议伊始,杨洪源指出对马克思著作的导读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解读,可通过还原马克思论战对象的思想高度来彰显马克思思想的超越性。报告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杨洪源对蒲鲁东的思想面貌进行了全面的呈现。蒲鲁东的思想探索从关注贫困问题开始,他发现当时旨在宣扬平等的基督教却无法构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由此出发,他在《论通用文法》中希望探究关于自由、平等的语言学问题。在蒲鲁东看来,语言学作为最为科学的和严谨的学科,在可以避免人类社会重复过去的同时,能确证出人类信仰的源泉和支脉,进而为哲学找到新的法则。因此,蒲鲁东形成了通过哲学实证化来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并把“平等”和“正义”确证为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原则。对贫困问题的持续关注将蒲鲁东导向对所有权的批判,他在《什么是所有权》中指出一切社会流弊的总和是所有权,提出要在“正义”原则的指导下对所有权进行“批判”与“重建”,以此来正确指导实践、解决贫困,最终构建一个超越共产主义和所有权的第三种社会体系,即“绝对平等的体系”。进而,在《论人类秩序的建立》中,蒲鲁东将这一体系诉诸一个哲学基础。他把人类社会视作其全部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存而构成的统一的整体,或所有的成员都具有同等重要性的一个特殊序列,并从此序列中推导出一系列社会基本原则,这一方法即“系列辩证法”。蒲鲁东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构中,他在《贫困的哲学》中将构成价值论,即产品的比例关系理论,视为社会经济学的基石。构成价值理论贯穿于蒲鲁东的各种社会改革的方案。蒲鲁东认为社会革命从根本上看是一种经济革命,只要具有政治能力的资产阶级通过组织经济力量实现价值构成理论,就能推动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

其次,杨洪源讨论了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关系演变。杨洪源通过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的演变的三个时期,呈现了蒲鲁东对马克思思想所起的参照作用。第一时期,即早期肯定及分歧彰显阶段。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蒲鲁东以正面肯定为主,但随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则揭示了蒲鲁东理论的局限性。第二时期,即公开论战与彻底决裂阶段。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把工人运动认定为一种破坏经济序列的运动,引发了德国工人运动思想混乱,并在给马克思的回信中否认革命的可行性。在为系统反驳蒲鲁东思想而写作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揭示了蒲鲁东立论的核心在于借助“经济矛盾的体系”来阐明构成价值论的合理性和实践性,因此要将批判的重心放在推翻“经济矛盾的体系”之上。在第三时期,即持续批判和盖棺定论阶段。在接下来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等一系列文本中,马克思承继《哲学的贫困》中的批判方式,从社会主义学说(社会革命理论)、政治经济学及其哲学方法等维度对蒲鲁东进行全面清算。杨洪源强调,马克思与蒲鲁东的理论纠葛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政治经济学研究历程之中,而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辩论甚至一直持续到第二国际时期。《哲学的贫困》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结论要求,在对《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进行对比研究时,我们必须将它们置于马克思和蒲鲁东各自的思想演进历程、两者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去考察,尤其要呈现出马克思囿于文本未能充分展开的、秉承之前研究成果的思想内容,以及《哲学的贫困》中思想“萌芽”的“萌发”过程。

最后,杨洪源概述了马克思与蒲鲁东在诸多相同议题下的分歧。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方面,马克思秉持唯物史观的方法,而蒲鲁东把经济范畴永恒化;在“所有权”方面,马克思肯定蒲鲁东对所有权的重视,而后对蒲鲁东“自在的所有权”等理论进行批判;在“价值理论”方面,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本身和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出发,批判蒲鲁东的构成价值理论;在“关于同一经济范畴”的理解方面,马克思直接认为蒲鲁东除所有权之外制定的经济范畴是不值得探讨的;在“社会革命及共产主义”问题上,马克思与蒲鲁东都认识到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流派空想性的弊端,但蒲鲁东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革命与工人运动,并将共产主义界定为乌托邦。

报告结束后,线上听众就“真正的辩证法”、“马克思如何超越蒲鲁东的‘形式辩证’”以及“马克思的交换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主讲人一一详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系列讲座第一期第二讲圆满结束,共用两百余名观众线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