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简称“马哲所”)和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联名举办的第二届实践哲学中文论坛(原名“汉语学界实践哲学论坛”)于2014年3月28-31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召开,来自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和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高校以及《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南国学术》、《社会科学辑刊》、重庆出版社等学术媒体的4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哲所所长李萍教授致辞。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实践与道德”。不论古今中外,实践哲学都是以道德和政治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实践与道德这个主题是实践哲学至关重要的问题。
实践哲学中文论坛以中文为工作语言,通过双向匿名评审来遴选发言论文。本届论坛一共收到中外学者应征论文40多篇,选出了16篇,根据主题相近的原则分成了8个发言组。
第一组以实践智慧为议题。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践智慧”的概念,开辟出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不同的另一个发展路向,当代中国人需要把实用理性提升为实践智慧。东南大学田海平教授揭示了实践智慧的三维结构,即个体、社会和类的结构。这组发言延续了2012年11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外实践哲学对话的议题——“实践智慧与全球化实践”。
第二组集中讨论美德问题。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和童建军副教授认为,借鉴德性法理学,使“德得”相通,是拯救美德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中山大学的郝亿春副教授主张内向实践,以之作为美德生存与优秀生存的根基。
第三组围绕道德的本质进行探讨。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试图从康德的进路重构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着重讨论了决定论和人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兼容性问题。华中科技大学韩东屏教授聚焦道德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考察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入手提出了自己独到且有争议性的看法,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评论。
第四组的议题跟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有关。上海大学黄圣平副教授与中山大学童建军副教授分别就庄子的孝的观念和儒家的恻隐之心等中国传统道德哲学问题及其跟现当代道德哲学的关联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并展开了良好的互动。
第五组讨论康德以及德国近现代道德哲学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中山大学张任之副教授围绕伦理学建基于理性先天还是情感先天的问题比较了康德、胡塞尔和舍勒的思想。江璐博士分析了康德意志概念的两个方面:实践理性和自由抉择。他们的探讨在深度和新意上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好评。
第六组探讨道德动机与规范问题。法兰克福大学的达奇(Ignacio Ramos)博士就道德目标与动机之间的实践联系进行了讨论,南开大学的王时中副教授通过评介科尔斯戈德对康德道德哲学的阐发来回应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建构问题,两者在论题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第七组涉及两位美国哲学家的思想。成都大学曾永成教授与四川社科院艾莲副研究员从生态学角度就杜威经验论美学关于艺术的道德意义的思想进行了阐发,华南师范大学王宏维教授评介了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及其对实践哲学的意义,这两个视角都非常独特。
第八组有关实践哲学的批判与创新问题。中山大学龙霞博士探讨了哈贝马斯对康德自主性遗产的改造及其困境,揭示了哈贝马斯用以替代康德“先验目的”的“准先验目的”的不完备性。徐长福教授作了以“单数的实践主词与实践主体及其基本结构”为题的报告,他分析了“你”、“我”、“他”这三个单数人称代词在充当实践主词时的作用及其关系,由它们分别指代的我、你、他这三种单数实践主体的性质及其关系,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实践语言的主词部分的最基本结构。徐教授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最后由哲学系副主任、马哲所副所长马天俊教授作闭幕致辞。与会学者对本届论坛的学术水准和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