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逻辑与修辞学术研讨会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28

      2013年12月29日,由马天俊教授主持召开的“《资本论》的逻辑与修辞”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研讨会以“《资本论》的概念抽象、宗教渊源、辩证方法、隐喻体系以及与其他‘资本’论的论证之比较”为主要议题,展开了八场讨论。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通过回溯到黑格尔关于“Sache”和“Ding”的区分,对马克思的异化与物象化的概念区分进行阐述,并认为辨析这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说明《穆勒评注》之后马克思从个人到社会的视角转变。中山大学马天俊教授认为,马克思在论述从商品到货币到资本的进程的关键环节中系统地使用了昆虫学的蛹隐喻,而离开了这种奠基性的隐喻,《资本论》的基本事实就无从呈现,其论证和结论也难以达成。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从马克思与蒲鲁东、拉萨尔和巴枯宁的革命模型的不同之处来说明马克思拒斥正义的真正原因,即正义不是也不可能是真正的革命观念,诉诸正义理念会导致损害革命甚至放弃革命。复旦大学吴猛副教授对《资本论》中的“对象性”概念进行考察,认为“对象性”所起的作用是观念性的,而这一“对象性”的视角使得《资本论》在诸多方面具有与当代哲学语义学进行对话的可能性。中山大学陈长安讲师以《危机笔记(1857-1858)》的编辑出版为契机,提出《1857-1858年文本群》研究的新路径。苏州科技学院姚新立讲师通过阐述资本的创新逻辑,即资本的形态创新,提出要在当代语境中重新阐释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中共中央党校王巍讲师分别从作为生产要素和社会关系的资本、广义与狭义的双重资本逻辑以及资本逻辑产生的双重作用来考察马克思哲学视域下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并从维度和领域两个方面来宏观把握资本逻辑的不同表现形式。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建青讲师通过对《资本论》中关于黑格尔“理性的狡猾”的脚注和主体性隐喻的分析,提出目的论修辞确确实实存在于《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与理论自觉并不具有理所当然的一致性。除主讲报告人之外,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徐长福教授、谭群玉副教授、林育川和龙霞讲师作为评论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李萍教授代表本所致辞欢迎各位专家的光临、祝贺会议召开并介绍了本所历史、现状和使命等情况。本次研讨会视角独特、讨论深入、收获颇丰。12月25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热点回顾》一文提前报道本会,是该文认为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资本论》专题研讨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