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
2003年12月20-21日,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举行。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主办。张曙光、王南湜、刘森林、徐长福、杨学功等2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见了会议。会上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实践哲学的界定,及其与理论哲学的区别问题。
会议对实践概念、实践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等诸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需创立一种与理论哲学相区别的实践哲学观点的,有王南湜、徐长福和郁建兴三位学者。王南湜认为,理论哲学与实践是两种不同思路下的哲学理论,理论如何过渡到实践,是实践哲学应该研究的重点。徐长福主张,把实践问题放在西方哲学史整个视野中给予定位和获取资源,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划界,实践哲学就是为实践智慧提供准知识的理论。郁建兴侧重于实践哲学在公共的平台上与西方与现代哲学的对话,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必然是解释学的,而非现成的。杨学功认为,实践恰恰是非本体论的概念,他不同意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价值本体论。李文阁认为,实践看成生产性、对象性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它由劳动的观念推演而来,但比劳动观念更宽泛。但对于实践哲学本身能否独成一家,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之间的区别和界定,以及实践哲学的这种创新能否回避传统的问题等等,仍有争议。
② 其他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探讨
如有关于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孙伟平认为,应在实践中突出主体性,刘森林认为纯粹的主体性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应该在主体性与社会性之间有所游离。再如关于新的实践观的问题,李文阁、崔新建都提出了他们所认为的新的实践观。朱葆伟、车玉玲探讨了把实践与合理性、现代理性结合的问题,并指出了传统实践理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另外,张立波把身体问题引入了实践的问题域中,隽鸿飞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的重建作了探讨。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这也是大会中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大多数代表们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要关注研究现实问题,只是对关注的方式,并能在何种意义和范围内能起作用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意识形态分野;有的代表认为哲学应与政治互动;有的代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从集体意识的预设中下降为个人的问题才能使之成为一个真命题;还有的代表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何处去,取决于中国向何出去。
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有多方面的直接对话与交锋。会议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