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5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曹坚副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5期

 

2018年5月31日,中大哲学系曹坚副教授主讲题目为: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门德尔松、马克思和赫茨尔的比较。主持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江璐副教授。摩西•门德尔松(Moses Mendelsohn, 1729-1786)、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 1860-1904)是试图对解放、同化和融合三者进行清晰区分的三种理论典型。它们三者恰恰发生在犹太人解放运动之前、之中和之后,代表作分别是门德尔松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1783)、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ZurJudenfrage”, 1843)、和赫茨尔的《犹太人的国家》(Der Judenstaat, 1896),且都非常关心犹太人问题。三人在德国社会都有很大影响,且都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表现出激进的特征。如果说门德尔松代表了对犹太人解放的乐观情绪,而马克思代表了一种悲观立场,赫茨尔代表的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的心态。比较三人对犹太人问题的思考,或可展现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探索在欧洲一个多世纪里的众多走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