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3期
曾昭式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3期
2018年3月28日下午,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3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研习会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主讲:“因明与实践逻辑”,由徐长福教授主持。
曾教授首先说明三段论、数理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区别,特别强调了形式逻辑与实践逻辑的不同。形式逻辑在实际生活的论证分析和评价显然不适用;实践逻辑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好应用的逻辑,也称为非形式逻辑。接着,曾教授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了所要演讲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曾教授先是提出了中国因明逻辑的发展历程以及民国佛学院的因明之争。因明逻辑,首先是古因明,这主要是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著作;接着是新因明,以《因明入正理论》为其代表著作;最后是佛教逻辑,1866年杨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从日本购回一批因明著作,选觅善本、刻印经书,在1896年便刻印了《因明大疏》,佛教逻辑和因明学也因此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热潮,相关的佛学院也得以发展起来。
在第二部分,曾教授引用了《集量论略解》 中对因功德圆满与果功德圆满的内涵的表述,所谓因功德圆满者,谓发慈悲菩提心等意乐圆满,与宣说正法等加行圆满;果功德圆满者,谓自利功德圆满与利他功德圆满。而果功德圆满当中又包含自利功德圆满和利他功德圆满的两个方面,并对二者的内涵与联系进行了解释。最终论述了因明论证中的主体参与性。
在第三部分,曾教授讲到了因明论证的目的性。他引用了《方便心论》当中的话,说明了因明论证的目的:“不为胜负、利养、名闻,但欲显示善恶诸相”。此外,他还引用了《因明正理门论》中的讲法,认为因明论证的目的在于:“为开智人慧毒药,启斯妙义正理门;诸有外量所迷者,令越邪途契真义。”以及释印顺的说法:“无论是正理胜论等论法,《瑜伽论》的因明,陈那、法称大成的量论,都不是推求未知的事理,发展新知,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宗教而努力——以种种论理方法证明自宗是正确的。以因明来说,立自、破他,无非是维护佛法的方便。”
在第四部分,曾教授探讨了因明的逻辑研究何以可能。他首先探讨了我们的逻辑观的形成,肯定了张东荪的逻辑观,即认为逻辑适应文化需要而生成并随着文化变化而变化的东西,它交织在全部文化中,并不能以某种逻辑为人类思想的唯一依据。接着,曾教授探讨了因明理论研究的三支论式。随后,探讨了因明的应用研究,指明了六根、六尘和六识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