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2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陈立胜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2期

 

2017年12月27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2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此次讲座的题目是:阳明学登场的几个历史时刻——当“王阳明”遭遇“现代性”。主讲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教授,主持人为徐长福教授,评论人为马天俊教授。

阳明学自其诞生之时起,就与历史时代脉搏之跳动一道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势。重新检视这些阳明学的沉浮的历史时刻,对于我们认识阳明学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地域性与普遍性之关系自不无裨益。陈立胜教授选取了“明清之际”、“清末民初”、“共和国前后”和“中国梦时刻”四个代表时期梳理了阳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受到的不同待遇,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有深度的反思。具体而言,明清之际,阳明学在“尊朱辟王”的朱子学、顾炎武经世之学、尚习行、实用的颜李学派三股力量的不断围剿下,渐渐被世人视为“空疏”“清谈”“恣肆”“误国”之学。清末民初,“盛世危机”是阳明学的真正的“空前转机”。纵观孙中山、章太炎、杨笃生、黄兴、陈天华、秋瑾、胡汉民、宋教仁、汪精卫、蒋介石等等革命党人之言论,其推崇王学带有浓厚的革命情结,并多自觉以日本维新、军国文化、尚武精神作为参照,将阳明学视为报大仇、雪大耻、革大难、定大计、任大事、冲决网罗、掀翻天地的精神资源,这种“心力”决定论,可以说是从维新到革命以来一以贯之的王学基调,王阳明俨然化身为东方的尼采。共和国前后,阳明学的命运的再次转折实际上并不是发生在共和国建立之后,当阳明学成为国民党当局的意识形态之招牌时,对王阳明的批判、围剿,将王阳明打入封建主义、落后乃至反动思想就已经是为共和国的成立而提前酝酿的新意识形态之必然的要求了。中国梦时刻,“超越”与“复兴”成为“中国梦”的主题,阳明学再次成为热点,王阳明不仅承载着现代人的成功之梦,而且也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复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