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1期
张昱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1期
2017年11月10日上午,“实践哲学研习会”第41期于锡昌堂515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个体问题的社会治疗”,主讲人是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张昱教授,主持人和评论人分别是徐长福教授和马天俊教授。
张昱教授从一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案例谈起,探讨了边缘群体的自组织功能及社会抗拒,进而对个体问题社会治疗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张昱教授首先说了一个初中未毕业的无业青年因为寻衅滋事罪被取保候审,并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事情出发,对其犯罪过程进行了还原,探讨了其家庭和成长经历特别是父母离异对和母亲赌博不管等事情对该青年学业、情绪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对该青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对该问题少年进行干预的各种方法,通过分析其干预效果,进而对这些干预方法进行了评估。接着,张昱教授给出了一组18-35岁之间青少年吸毒人数占总吸毒人数的百分比数据,发现该群体的吸毒者比其他年龄阶层都要多,并给出了学界的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做出的相关解释,但张昱教授认为这些解释从整体上而言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发生的社会机制进行深入讨论。于是,张昱教授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沟通频率、社会交际圈、对未来的规划情况等方面和层次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个体问题的社会治疗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还缺乏惩罚下的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缺乏中融的社会制度及其配套技术,在思想上也缺乏全人观念。于是,他提出必须明确社区矫正的性质,即惩罚、矫正、福利的融合,并以此为指导探讨相应的组织制度安排及工作队伍制度安排。最后,他认为这种中融型社会制度是国家与社会的结合体,涉及国家政策及其实践。其主要面向是个体社会问题(或是个体社会病);其功能是化解两极之间的对立,润滑社会。
马天俊教授对这次讲座作了深入和细致的点评,认为张昱教授从哲学走到社会学的实践研究,对与我们哲学理论的创新和检验都很有意义,此外马教授还认为张昱教授提出的讲座中提到的全人概念同徐长福教授研究的异质性哲学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可以作深入的交流。张昱教授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这些现实问题有待我们哲学做出更深入反思。张昱教授也针对同学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大家在这次精彩的中外交流的机会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