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8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方向红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8

 

2017年4月18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8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题目是:良知与无知——谈谈道德意识的现象学发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马天俊教授评论。

方向红教授首先提出,他希望在“良知”研究领域做一种范式的转换。东西方传统关于“良知”的研究都非常多,但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良知当成现成在手的东西展现出来,而不是在生存存在论基础上研究良知。方教授认为,传统良知研究的思路与海德格尔的思路都各自有问题。传统思路(本体论角度)里面不会出现道德意识发端的问题——“端”是指“显现”、“萌芽”,而非“开始”。一切都是现成在那里的东西,道德意识的发端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在方教授看来,这里面最大的问题与“知”有关。“知”在道德意识中有破坏作用。只要有“知”,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方教授援引了德里达、摩斯和马里翁等人的理论予以说明。“知”对于纯粹道德意识的建立是有障碍的,它会使人陷入一种循环。因此,就必须把无知纳入进来,这将是与传统思路和海德格尔的思路不同的第三条思路。海德格尔与传统思路在“知”这方面是类似的,如良知是“陡然一惊”,突然莫名的不安,不知来自何方。方教授着重分析了“亏欠”在海德格尔那里的意思以及能给予第三条思路的启发。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意识,就必须与“无知”发生关联,而这在现实中也是可能发生的。

报告结束后,马天俊教授对方教授的整个报告思路作了回顾,并对良知、无知和道德意识的发端这个话题作了自己的理解,最后提出一些与方教授不同的观点。方教授对此也作了详细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