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5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萧净宇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5期
2016年12月2日,由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所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35期在锡昌堂420教室隆重召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萧净宇教授做了题为《施佩特诠释学现象学——俄国语言哲学的一面旗帜》的演讲。
萧净宇教授指出,在20世纪初,俄国语言哲学发生着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哲学,诠释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形成的。作为这一语言哲学现象在俄国的代表,施佩特不仅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而且把该现象学与诠释学结合起来,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现象学。施佩特该学说植根于胡塞尔现象学,深受狄尔泰哲学的影响,亦有着斯拉夫派思想的印迹。
施佩特的诠释学现象学的意义主要在于:他既区分了“意义”与“涵义”,也从符号学视角审视了“语词”,从而提供了审视“符号学中之人”的方法论。而他对于俄国语言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发展和对包括语言哲学在内的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在许多方面超越了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们的研究,开创了俄国语言哲学的新局面。
评论人方向红教授认为,施佩特的学术成果体现了辩证法和现象学的综合,这是当时学界的一个大潮流,而施佩特是其中比较早的。施佩特在两个方面具有创造性:一是“社会存在”的提出,社会存在指向的是社会的历史和目的,这是与胡塞尔所不同的;二是对意义和涵义的区分。最后,施佩特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体验,把体验与语言和本质的存在捆绑在一起来理解,同时他反对把体验从心理层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