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6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张曦老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6期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6期”于2015年9月24日下午3:00-5:30在锡昌堂420教室举行,本期研习会主题为“马克思、意识形态与现代道德世界”,由中山大学哲学系讲师张曦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林育川副教授评论。

    张曦老师开场讲道,人们认为马克思对道德似乎有一种“悖论”态度,即他一方面批判任何意识形态,从而也批判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道德,一方面又为无产阶级做了大量的道德辩护。这一“悖论”关系到马克思思想是否融贯一致,因此包括佩弗在内的一些学者试图将“道德”从马克思思想中拯救出来。但是,其论证是思路是根本上错误的,马克思的思想确实不能容纳道德,但马克思有一个更高规范的评价立场。

    张曦老师说,为了将道德从受批判的地位中拯救出来,佩弗将马克思所批判意识形态解释为“局部的、负面的”意识形态,而将道德理解为一种“全局的、中立的”意识形态——它并不必然是一个要放弃、拒斥和消除的东西。张曦老师从追溯意识形态的起源开始,对佩弗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起源于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负面含义的词。而当马克思针对当时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发动批判时,他也正是在负面的意义上使用该词的。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误导人、迷惑人并自我伪装。因此,意识形态显然意味着一种认知失败。这种认知失败的必然性在于错误的认知方法,即脱离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而把变革仅仅看作观念变革的“思维颠倒”。佩弗意识到了意识形态在马克思那里具有两个语境、两重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所期待的“马克思并不必然把道德视为是要放弃、要拒绝、要消除的东西”这一乐观结论。因为“全局的、中立的”意识形态尽管只是一个反映物质生活的功能性概念,但这并不能排除为道德所反映的物质生活本身就是扭曲的。接下来,张曦老师辨析了两个子命题,即何谓“道德”以及它试图反映什么样的物质内容?

    张曦老师说道,西方所谓的“道德”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概念,而是作为“伦理”的替代概念出现的。现代道德理论是伴随人文主义运动的冲击而产生的,我们需要明确其辩护基础何在。启蒙以来对“道德”的主要辩护方案,就是诉诸于某种抽象的人性理论。但如果按照马克思观点,以物质世界为基础来看待意识形态,则抽象的人性论就无法辩护道德。但我们日常的道德生活以及马克思在文本中对无产阶级所表示的同情和对资产阶级所表示的谴责,都要求着一种道德基础的辩护。为了缓和马克思思想与道德辩护基础之间的紧张,英美学者通过对“道德的本体论说明”和“道德原则内容的客观有效性说明”进行区分并进而建立一种独立的理论来辩护道德。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道德的客观有效性。为此,他们借用了罗尔斯的“广义反思平衡”。虽然从“广义反思平衡”中引申出的客观有效性是有限的,但罗尔斯认为它足以用来理解和引导我们的日常道德生活。然而,这种“反思平衡”作为一种公共理由达成机制,必须预设参与到慎思过程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同等程度的论辩和协商资格;马克思则认为,各阶级的平等乃是一种谬论。因此,“反思平衡”违背了马克思本人的立场和观点。尼尔森提出一种修正性的“差别原则”即赋予无产阶级利益以某种优先考虑的资格。但是“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通过同资产阶级协商获得一个自身利益的优先考虑资格,不是马克思所能接受的立场和观点。”(张曦老师)

    张曦老师接着讲道,在现代道德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对自己的道德生活拥有最高自主性的主权者,因此一旦人与人打交道,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不可避免,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因此也就不可避免。道德被指望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就需要寻找一个不偏不倚的”、“冷漠”的评价观点。但是,由此也说明,“在现代道德世界中,道德所试图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竞争性利益主张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关系。”(张曦老师)对于马克思而言,他承认现代道德世界中的人类关系,乃是是建立在每一个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的个体之上的彼此相互竞争又相互需要的关系之上的。但是,他同时也认为这并不是人的最后样式,不是人的完型;人的本质乃是“类存在物”。这一概念“不仅否定了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是人的固有本质的观点,而且,它也刻画了一个有关人性的理想。”(张曦老师)作为一个个体与社会相对立、生产和消费相对立、私人利益与普遍利益相对立的世界,现代道德世界注定无法实现人的真正的“类生活”需要。因此,其对“不偏不倚”评价观点的追求,只能是一种唐吉可德式努力。由此,张曦老师针对英美学者的讨论,得出两个结论:一、在我们正在经历的现代道德世界中,自私自利和利己主义的个人行动需要协调和规范。因此,道德乃是一种权宜之计、一项临时发明。二、马克思并不需要预设一个“不偏不倚”的立场前提,他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规范——人的类本质——的立场上来使用那些负载了评价涵义的批判语言的。

    林育川副教授就张曦老师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评价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想去澄清一些马克思没有意识到的理论难题。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一些紧张,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正是想去追问马克思是否没有意识到其思想中的紧张。他们无法让马克思回答,所以只能追问,只能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因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去帮马克思找出突破口,创造一些新的理论,而另一个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方向就是要回到马克思,维护经典。张曦老师的报告属于后者,但两个方向的努力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