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5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高吉兰(Guilhem CAUSSE)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5期

 

    “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5期于2015年6月11日下午在中山大学南校区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的主题是“对保罗·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第九研究——‘自身与实践智慧:确信’的解读”,由高吉兰(Guilhem CAUSSE)教授主讲,徐长福教授主持,朱刚教授翻译及评论。

    高吉兰教授201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哲学学院,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保罗·利科国际协会会员。高吉兰教授出版有《宽恕行为:与保罗·利科讨论的哲学思考》(博士论文》,近几年发表了《真理与宽恕与和解》、Réflexion philosophique sur une experience de médiation、《保罗·利科哲学中的宽恕》、《承认的时间性》等四篇关于保罗·利科研究的文章。

    讲座中,高吉兰教授首先介绍了保罗·利科的生平、《作为他者的自身》的成书背景及其内容。随后,高吉兰教授按照保罗·利科的行文逻辑,对其《作为他者的自身》一书中的第九研究——“自身与实践智慧:确信”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保罗·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第九研究中发展了其实践智慧的概念,并认为实践智慧是从“朴素的实践智慧”出发,在经历伦理、道德和政治的旅程之后才达到自身的。高吉兰教授解释了对于保罗·利科而言,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伦理与道德分别与亚里士多德、康德两位哲学家相联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从目的论来理解行动和从义务论来理解行动的两种观点。

实践智慧乃是保罗·利科《作为他者的自身》第九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于保罗·利科而言,实践智慧乃是确信。保罗·利科在《作为他者的自身》第九研究中,分插入段:行动的悲剧、制度与冲突、尊重与冲突、自律与冲突四个部分来研究实践智慧,高吉兰教授对此一一作了解读。关于行动的悲剧,保罗·利科认为古希腊悲剧比哲学更好地解决了道德冲突。悲剧智慧使哲学得以明白,对道德冲突的解决,不能寻求一种理论性的答案,而只能诉诸非理论性的答案:实践智慧。

    在制度与冲突部分,保罗·利科认为,制度冲突是关于正义的冲突,它会在社会身份领域、福利保障领域、商品与货币领域以及职业领域等由多元的善而产生的多元“正义领域”中产生。具体而言,在国家中,冲突将会(1)在关于首要之善优先性的日常讨论中出现,(2)作为一种有关良好政府之目的的长期辩论而出现,(3)与关于宪政国家合法化危机的问题一起出现。在尊重与冲突部分,保罗·利科认为,伦理回应了人性(普遍主义)与个人(多元主义)之间的冲突,这个冲突产生于当个人的他异性与普遍观念不能相容之时。高吉兰教授说,保罗·利科的观点是,“实践智慧就在于发明一种行为,它将最能满足关心所要求的例外,又最少可能违背法则。”在自律与冲突部分,保罗·利科认为自律一方面是与互惠相关联的,一方面也涉及对偏见的批判性建构。保罗·利科认为,在其最高和最脆弱的节点上,实践智慧是“论证伦理与审慎确信之间的反思平衡”,它把被断言的普遍性转变为被认可的普遍性。实践智慧的条件是共同生存的愿望强于冲突、叛逆、破坏的愿望,是建立在宽容基础上的愿望。最后,高吉兰教授讲道,保罗·利科在完成对实践智慧:确信的论证之后,追问了“谁是有实践智慧的人?”这个问题。答案是有实践智慧的人是能够负责任的和可被支配的,他具有审慎的确信、批判的关心和平等观念。高吉兰教授认为,保罗·利科在他的论证中有一个没有明确的观点,即宽恕是一个人成为“有实践智慧的人”的条件。

    朱刚教授在评论中认为,保罗·利科的思想渊博深奥,具有综合性,很难读懂。保罗·利科的思想具有中道性,他不仅提出了实践智慧的理论,同时也践行着实践智慧的中道性,其实践智慧在亚里士多德与康德之间。此外,朱刚教授还再次简要地概括了此次讲座的内容,并明确了“有实践智慧的人”这个概念的三个规定性,即可归责性、负责任的和可被识别。在最后环节,现场师生针对保罗·利科的实践智慧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伽达默尔的实践智慧之区别、生活故事、限制暴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热烈的互动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