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4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赵一波老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4期
2015年5月21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24期”在锡昌堂420教室举行。主讲人赵一波老师作了题为“农村扶贫工作的思考”的报告,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吴重庆教授对报告进行了评论,20余师生参加了会议。
赵老师于2013年6月——2014年9月期间,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种田村任驻村干部、党总支副书记,实际参与了广东省的农村扶贫工作。因此,赵一波老师结合其扶贫的亲身经验,分“‘双到’扶贫的来历”、“反思中山大学的扶贫”、“其他所见所闻”三个部分进行了报告。
赵一波所参与的扶贫工作,是广东省“双到”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双到”扶贫即广东省委、省政府于2009年6月提出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模式。种田村是中山大学的扶贫对口村,中山大学从贫困户、文化、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办公条件、经济创收等六个方面对扶贫对口点——种田村进行了帮扶。赵老师对中山大学的扶贫工作一一进行了反思,其中,成效最显著的是对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在所见所闻部分,赵老师还提到了当地的教育、计划生育、基层干部待遇、反腐倡廉、殡改等问题。
吴重庆老师在评论中将中国的初期扶贫工作和当下扶贫工作进行了对比,认为扶贫工作越到后来越难推进。因为在扶贫初期,农村中的壮劳力和“能人”可以率先脱贫,而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后期的扶贫工作越来越难以使受扶贫对象自身形成良性循环。
与会者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之后,一致认为扶贫工作应当以受扶贫对象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不能脱离实际。同时,列席会议的中山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于海燕书记,还表态将支持哲学系师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种田村形成长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