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8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倪梁康教授主讲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8期

 

2014年5月27日下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18期在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研习会的主题是“胡塞尔于一次大战期间的政治践行与理论反思”,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倪梁康教授主讲,马天俊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系朱刚教授评论。徐长福教授、谭群玉副教授、郝亿春副教授、张丰乾副教授、杨玉昌副教授、林育川副教授、江璐博士、陈长安博士等三十多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倪梁康老师指出,胡塞尔在一战初期处在极度的战争热情中,这一方面与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情绪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对哲学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思考与理解有关——他把对文化生活的改革与创新与民族战争态度联系在一起,他从对费希特伦理学研究中获得理论上的支持。后来胡塞尔一度处在“像瘫痪一般”的状态,无法正常工作,他也很快改变了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承认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才能回答民族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战争问题——但他直到战争结束仍在尽自己的力量为前线战士提供精神的、伦理的支撑。战后,胡塞尔反省自己在战争中的所感、所思与所为,他最终满足于将哲学的实践活动的可能性当作哲学理论研究的课题,并彻底放弃在提供政治建议和发挥政治影响方面的哲学实践的意图。

倪梁康老师认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从胡塞尔那里似乎很难获得客观中立的评价。一次大战时期,胡塞尔始终徘徊在费希特与黑格尔之间,徘徊在轻盈的思想与沉重的实事之间。某个政权(或政府或首领)与这个民族的代表(或民族精神或哲学观念)之间的关系怎样?“复兴的德意志信仰”(或“民族观念”、“民族理想”)与最普适的哲学观念处在何种关系之中?“民族的”与“超民族”这两者的哲学关系是怎样的?这些在胡塞尔那里都是模糊不清的。

其后,朱刚教授就倪老师报告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评论,如现象学与战争的关系、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的关系、政治践行与哲学理论的关系、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政治本身等。随后,倪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倪梁康教授以胡塞尔在一战中的政治实践与理论反思为题,反省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不幸事件,其中所涉及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与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仍有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