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天教授主讲实践哲学讲坛第12期
2017年5月18日下午,本所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孙利天教授在锡昌堂420室主讲“从现象学看中国传统智慧”,论坛由徐长福教授主持,张伟教授评论。
在第一部分,孙利天教授首先从整体上就现象学的主要视角与诉求作了简要分析,尤其强调了“面向事情本身的本质直观”在现象学中的重要地位。孙教授也提到了海德格尔的“在场”和“显现”这两个概念以及与本质直观和实践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直观、场域等,如刘勰曾表达过对宇宙的直观,诸葛亮关于三分天下的判断体现出了其宏大的视域。中国传统哲学素来强调宽广的场域和格局,如孟子所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格局,是中国传播不断的传统。我们对这种传统持有文化记忆。
在第二部分,孙教授具体分析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即本质直观。在此,孙教授追溯了胡塞尔在这个问题上与康德、休谟、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关系。其中主要的是事情本身在一个场域中如何进行主题化。
在第三部分,孙教授强调了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真理就是无蔽,无蔽的澄明和显现。重要的在于要知道什么在遮蔽真理。反观中国传统哲学,也可发现类似的思想。如荀子曾著有《解蔽篇》,其实荀子强调的是与现象学类似的解蔽。孙教授还强调了“定”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性,“定”与浮躁和喧嚣相对,王阳明曾身体力行地阐明了“定”的哲学意义。孙教授还比较了“无”在海德格尔、德国观念论以及中国道家、佛教中的哲学意蕴。从总体上看,中西都有一种与功利计算相对立的智慧,即空灵的智慧、形上的智慧,此乃存在真理的显现,是最根本的在。比如,道家素有虚无的智慧,即强调从“静”到“定”,最后达到虚空、澄明之境。孙教授提出,现代人的中国理想应是:按照西方人的理性做事;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做人;按照道家的虚无精神待己。
在第四部分,孙教授比较了中西哲学中的语言观念。如现代西方哲学曾出现语言转型、语言解释学等。海德格尔也曾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这种口号。事情本身需要语言。但中国传统哲学其实也重视语言。比如儒家经典就曾强调“不学诗,何以言?”。中国哲学史上也有语言分析的案例。中国哲学强调言由心生,强调语言的修养,如审问、慎思等。孙教授还对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观念与现象学的事情本身、本质直观等进行了巧妙的关联。他认为,现象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有一种全身心的智慧。
主讲报告结束后,哲学系张伟主任就孙教授演讲作了简要概况,并向孙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关于虚无和空,是否可在儒释道那里作更明确的区分?等问题,孙利天教授一一作了回应,在座师生们颇有启迪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