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15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2017年3月25日晚,“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之十五”暨“实践哲学讲坛第11期”在锡昌堂420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是“价值思维面临的挑战与变革”。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李德顺教授,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徐长福教授担任评论人。

李德顺教授从对马克思哲学的强调入手开始了此次讲座。他强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哲学的根,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理论的根。马克思的哲学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在于,用马克思的思路和逻辑来具体讨论价值论中有争议的问题,即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视角考察西方学者在解答“道德难题”和“公正悖论”上的得失。当今人类面临着价值观或人类价值的冲突,这主要表现为不断出现的“道德难题”和“公正悖论”,比如桑德尔在《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中所列举的案例,其中尤为典型的是所谓的“电车难题”。李德顺教授强调,“道德难题”的困境表明,由于概念与历史实践的脱节,特别是存在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德性主义等理论中的价值独断主义传统,束缚了理论批判的视野,才使思考陷入了规范冲突的“死结”。功利主义把善恶和幸福都当作可以计算的东西,这是一个偏执的独断。自由主义则错误地假设了一种“自我脱离其社会的和历史的角色和状态”,即没有注意人类的实践。桑德尔所倡导的共同体德性主义的特点是,否定个人本位,强调共同体本位。他强调人的社会性,个人是一定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在这方面,桑德尔类似于马克思。马克思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生命。人往往被看作具有两重性: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马克思则强调人的三重性,即在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外,人还是社会生命。而且,社会生命是人的本质,即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李德顺教授强调,虽然桑德尔从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困境中,看到并揭示了某些独断主义的缺陷,却因为受阻于传统的规范主义价值观和单一本位主体观,导致他并未看到独断主义思维方式的根本局限和无法突破价值独断主义。为了超越价值独断主义,我们需要认真面对价值规范的主体性特质,深入把握多元主体间的层次结构,并以主体权责统一到位的精准化判断,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以形成适应时代的道德和法律等价值思维和理念。

主体权责统一和精准化,这与徐长福教授在其异质性哲学中所主张的“当事者有其权”非常相似。徐长福教授在评论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并希望这些原则能尽快在现实中得到真正实现。在问答阶段,在座师生踊跃提问,比如在“先救谁”案例中,如何看待“谁亲近,先就谁”这种态度?如何看待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价值独断主义的超越,是否会使人类面临道德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风险?“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理想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如何看待独断主义与普遍主义?如何看待“先利后义”等问题,李德顺教授都给予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李德顺教授语言幽默生动且逻辑严密,在座师生皆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