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14期
2017年3月25日上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在锡昌堂420举行“理论粤军”第14期学术讲座,主讲人张政文教授的主讲题目是“感性: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
张政文教授认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在于把人的“感性”重新归还给人本身,为德国古典哲学里面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一个现实存在的基础。他从感性的确立、展开、实现三个层面进行阐释。
首先,关于感性的确立,张教授认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有压抑感性的传统,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遵守“善”,这里的“善”指的是一种规则,这就意味着在实践中把感性排挤出去;柏拉图提出理念论,在认识领域把感性排挤出去;后来的经院神学强调去除人性,更是压抑个人的感性。直到文艺复兴以后,个体的人性才引起关注。在康德那里,理性和感性是二元对立的,他提出反思判断力来和解这一矛盾,反思判断力的感性能力就是审美能力。审美现代性具有两个特性:其一,本身是感性的,拒绝理性一统天下;其二,审美现代性是自律的,不受认识规范。费希特认为,感性就是在行动中直观自己,费希特所理解的感性不是单一维度的主观意识,而是对理性直观的实践行动。与康德和费希特相比,谢林更关注自然,他认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自然只能用理性直观。在黑格尔那里,生活充满各种矛盾也在不断和解矛盾。但是感性在马克思那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过程。”感性成为人类对自然改造,对社会革新,对精神变更的力量。
其次,在感性的展开方面,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康德用感性的审美判断来超越理性的自反性。就审美判断的质而言,审美是感性情感过程;就审美判断的量而言,审美是单称判断;就判断的关系而言,审美过程无直接而明确的目的;就判断的模态而言,以感性情感为特质的个体审美判断又对整个人类具有普遍有效性。在费希特看来,审美现代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开就是人的技艺活动。谢林相信审美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本质就是艺术。黑格尔将“美”视为感性阶段的呈现。而马克思则将审美现代性置于人类的有序生活之中。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生活的文化意识活动,属于意识形态这个大结构中的一部分,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最后,在感性的实现与审美现代性特质的展开方面,马克思也体现出与德国古典哲学不一样的进路。艺术自律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感性的实现与审美现代性特性展开的主要方式。艺术自律由康德率先确立,他将艺术活动的自律性质归之为天才。费希特认为想象是艺术自律的集中体现。谢林认为艺术面临自然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艺术自律。在马克思看来,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社会精神生产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面,在这种感性的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主体与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发生了断裂,也就是异化。因此他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就是要扬弃这种异化的状态。他认为艺术可以超越时代,他主张解放无产阶级,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也会带来个人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系统地将感性逻辑化为人的主体性能力,创生了与理性为中心,与启蒙现代性同样重要并相成互补的审美现代性。而马克思则为审美现代性确立了社会存在的基础,为当代的文艺活动构建了历史普遍性与生活合法性。使审美现代性成为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实现了审美现代性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体到社会,从精神意识到生活实践的彻底转换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