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13期
2016年12月27日,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2室,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理论粤军”第13期讲座,邀请了波士顿大学曹天予教授主讲“经济理性与阶级权力”。这也是曹教授连续第二天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进行讲座。
曹教授的这一讲座承接了前一天讲座的内容,从当下热门的经济领域的问题入手,阐释了在当代国际经济秩序之下阶级权力的分化以及成因。曹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当下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内具有绝对的霸权,由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内含的理性是以阶级权力作为前提,所以其必然走向非理性。他首先系统介绍了“经济理性”这一概念的相关范畴,他认为,当下谈论的较多的“经济理性”,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并且由于受到社会科学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语境下的经济理性越来越倾向于“科学”地理解事物。由此,个人必须具有自由、全面彻底的私有化、高度的社会公正就成为了这一理论的必然要求。曹教授认为,上述三个条件在当下收到种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在实践中具有较大的实现难度。接着,曹教授就“经济理性”与“逻辑理性”做了区分。他从“外部性”、“信用体系”、“国家干预”等经济学概念入手,指出这几个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建立在很强的预设之上,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收到这些假设的限制,随之具有了较多的缺陷。并且,曹教授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本危机在于消费主义以及过度逐利带来的对于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浪费,这一危机可以在国家范围内转嫁,但是最终承受这一代价的将是全人类。
随后,曹教授谈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些特点。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解决经济危机的理论从根本上来说是转嫁危机,并未根本解决危机,近代以来一些针对经济发展问题的重大政策,诸如福利国家,全球化,看起来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带动,实际上是当下主导话语权的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国内消费、扩充海外经济殖民地的活动,是一种“隐形剥削”,本质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被部分发达国家的霸权所主导。同时,他也指出,从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来看,高度的分工可以最大化各个生产要素的效用。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剥削的体制,在这一生产体系下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分工,也使得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到全人类,但这是第一次实现了事实上的“人类史”。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应该辩证地予以看待。
接着,曹教授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下经济理性概念框架下的经济体系当中,金融资本是最大剥削者。他认为经济理性的实现离不开契约的制定,然而由于在经济契约的制定过程当中,制定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差异,由于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同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印象了契约的平等性,后期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哲学家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下做了许多努力,仍然无法摆脱这一前提的约束。曹教授指出,由于契约制定的不平等性,使得在契约制定之前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非但没有获得平等,反而使得自己走入了被剥削的地位,这是当代影响世界的金融寡头阶级权力的真正来源。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后,曹教授得出结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主权的归属问题,他认为只有劳动者分享了经济主权,制定出的契约才能“去剥削化”,基于这一基础,才能真正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点评人吴重庆教授从自由主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霸权为切入点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当代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实际上已经暴露出了较多的弊病,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破坏,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都是有力的佐证,但是在打破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霸权方面,社会上给予的关注力度不够。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已经在学术、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形成生产链条的情况下,人们很难超越固有的思维惯性做出批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对自由主义的迷信,建构出一套更为行之有效的经济理论体系。
主持人徐俊忠教授从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相关经验入手,他首先对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强调。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拉大,在他看来蕴含了很大的危机,这一情况深层次的原因是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当中所蕴含的阶级权力与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有着较大出入,因此需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需要有慎重的考虑。接着,他介绍了作为经济民主有益尝试的《鞍钢宪法》的一些情况,并鼓励同学们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