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12期
2016年11月11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理论粤军”系列讲座第12期在锡昌堂8楼讲学厅举行。此次讲座由日本著名学者柄谷行人主讲,题目是《作为精神的资本(Capital as Spirit)》,徐长福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马天俊教授担任讲座评论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谭仁岸副教授担任现场翻译。
柄谷教授认为,从交换模式来看的世界史,存在着A.互酬(赠与与馈礼)、B.掠夺与再分配(支配与保护)、C.商品交换(货币与商品)和D.X四种模式。马克思在将资本主义经济作为考察对象而开展工作的《资本论》中,没有从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出发,而是从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即从交换模式C出发。
在交换模式C中,商品不单单是物品,而是物品在被交换时的形态。交换之时,物品转变为既是感觉的又是超感觉之物,某种观念的东西(=价值)便附着在那里。马克思将其称为“物神”(fetish),它历史地发展成为货币以及资本。只要物神还处于支配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人就无法成为主体。因为在商品交换中,附着于商品的物神才是主人,人只能遵从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颠倒在资本积累的运动中更为显着,与此同时,这种颠倒性也将隐去。阐明这种颠倒性正是马克思的工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三种作为资本积累方式的范式:(Ⅰ)商人资本(M-C-M’);(Ⅱ)借贷资本(M-M’);(Ⅲ)产业资本(M-C——P——C-M’)。但资本积累的形态并没有在(Ⅲ)处终结,倒不如说(Ⅰ)和(Ⅱ)在之后开始占据主导。最终(Ⅱ)将侵占整个资本积累的形式,那便是股份资本或金融资本。依靠商品物神而展开的资本在股份资本中全面地实现自己,这意味着物神支配所有生产。
接着又将如何?在股份资本或金融资本中,积累并不是像产业资本一样直接通过榨取劳动者来实现,而是像商人资本和借贷资本一样,通过投机的交易而实现的,然而这间接地侵占了次一级的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因此金融资本的积累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带来了贫富差距,而现在,它正作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其结果并非是A(民族),而是D出现在我们面前。
接着,马天俊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评论。他首先概括了此次讲座的五个要点:1.《资本论》对黑格尔的颠倒与异化论(主于费尔巴哈)、历史唯物论(主于恩格斯)不同,是马克思特有的思想;2.马克思通过将“精神”替换为“物神”,唯物论地颠倒了黑格尔的辩证法;3.为把握经济的下层构造,马克思没有从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出发,而是从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即从交换模式C出发;4、在商品交换中,附着于商品的物神才是主人,人只能遵从之;5.金融资本的积累正作为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然后,马天俊教授对柄谷教授的观点提出三个问题,得到柄谷教授的积极回应。
最后,在互动环节中,柄谷教授与在场的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使大家深受启迪,还亲切地给在场师生进行签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