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4期

发布人:高级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0-06-10

    2014年11月16日上午,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邀请到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和平(樊浩)教授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为《从经济上的两有分化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轨迹与慈善救赎》。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樊教授认为,所有文化的终极实体都是没有性别的,公是人类存在的实体和真谛。公益本质上是一种救赎行动。今天的世界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发展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他从文化认同、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轨迹、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精神哲学诊断、慈善救赎与伦理救赎等方面阐释经济上两有分化到伦理上两极分化。

    当代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文化认同的基石。樊教授用课题调查数据表明三分之二的中国人不相信宗教能够安身立命,而伦理即是宗教的一种文化替代。伦是普遍性的存在形式,具有强大的伦理不需要强大的宗教。只要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生生不息就不需要宗教。这是中国文化依然是伦理型文化的确证之一。伦理型文化确证的第二个根据是伦理手段是人际关系调节方式首选。

    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轨迹是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通过调查发现现代社会“新五伦”,即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个人与国家(同事同学)、朋友。这五种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传统衰变率20% 。“新五常”,即爱,诚信,责任,正义,宽容。这五种最重要的德行传统衰变率60%。伦理道德的转型轨迹表现为 “同行异情”。伦理道德的文化基础是家庭。家族传统是中国伦理道德最重要的文化气质,家庭依然是伦理道德的“文化长城”和精神策源地。但是,独生子女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转型导致的文化变迁使得家庭在文化功能上出现严重超载,精神资源供应不足。

    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是从信任危机到伦理分化。伦理关系两极紧张,伦理分化是比经济分化更严峻的分化,它标示着不仅生活世界而且精神世界的社会分裂。调查显示,在政治、文化、经济上掌握话语权的三大群体,恰恰是伦理道德上最不被信任的群体,主流群体陷入整体性道德信任危机。分配不公,官员腐败,是当今中国的两大社会伦理顽疾,它们消解社会财富与公共权力的伦理合法性,导致生活世界中伦理存在的危机。

    通过精神哲学对转型伦理问题诊断,表现为“同行”、“两情”、“两病灶”、“一轨迹”。同行指伦理型文化的共同走向;两情是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两病灶是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一轨迹是由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到伦理上的两极分化。伦理美好生活应该是情感和理性的共同体。

慈善救赎有三个途径。通过物质援助提供普遍物,致使财富的经济回归;通过精神援助提升普遍品质,实现财富的   法哲学觉悟;通过伦理援助传递伦理安全与入世文化的终极关怀。当前中国社会,公益救赎是一场伦理救赎,又是社会与个体的双重救赎,具有与西方宗教救赎不同的文化性质与文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