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系列讲座第3期
2014年10月31日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邀请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做客“理论粤军•中山大学讲坛”第三讲,报告题目为《奥斯维辛:看到不在场之物——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哲学研究》。校党委副书记李萍教授出席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论坛开始前,会场播放着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小提琴演奏曲,论坛屏幕展示着一张张奥斯维辛的照片。 哀悽的旋律与恸心的画面营造了肃穆的氛围,将听众们带回了纳粹时期的奥斯维辛,同时也暗示着讲座的主题。
论坛开始后,张异宾教授首先通过《宫娥》这幅画作引,介绍了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看到不在场之物”之思想,张教授在福柯的思想观点基础上,阐释自己的解读方法论,从而对《宫娥》作了多层次而全新的分析与理解。由此,生命政治哲学的反思在张教授的解读方法论引入下拉开了序幕。张教授指出,阿甘本正是通过阅读可见的历史证言中发现隐匿的不在场之物,从而真正透视了奥斯维辛的历史场景,向人们展示了这些历史证词背后藏匿的某种不可见的存在论剩余。
张教授还向听众们了阿甘本《奥斯维辛的剩余》一书中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即 “灰色地带中的无罪杀人者”和“穆斯林:无法见证的亚赤裸生命”。其中,“灰色地带”的极端形象就是死亡别动队,而阿甘本要追问的问题是:这个死亡别动队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杀人罪犯还是受害者?还是兼而有之?阿甘本的这种政治哲学思考是令我们这些在日常平日里早已麻木的观看者心惊肉跳和汗颜的。关于“穆斯林”,张教授指明这并非阿拉伯世界中的伊斯兰教徒,而是当时在纳粹集中营中对那些“被同伴所放弃的囚徒的称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穆斯林”不再具有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连非人的囚徒也想“消灭”他们已经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可怜的遗存物性实在,这就是“穆斯林”的真实生存情境——被全部存在遗弃的图有肉身空壳的活死人。“穆斯林”不再有存在性的遭受,他们的死亡甚至不再是正常的死亡。可是,今天仍然在屠杀的人们和我们这些观看屠杀的人并没有真切地感到这种恐怖。
最后,张教授强调,当代人们需要回顾过往残酷的历史事实,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自己一次深深反思的机会,结合中国的现代历史,当今如何反思“南京大屠杀”?在反思中要努力做到真正杜绝这一类事件的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