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61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5115日晚上,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61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课室举行。本次论坛主讲人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怀玉教授,主题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1885)如何引发《关于费尔巴哈》(1845)之被发现?,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张笑夷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开始之前,刘怀玉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的硕士导师徐琳教授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术缘分,并提到本次讲座的内容与恩师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而且今年正值《关于费尔巴哈》创作180周年,本次讲座因而有着独特的意义。

刘怀玉教授的讲座以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的《唯物主义史》、丹麦哲学家施达克(Carl Nicolai Starke)的以费尔巴哈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法国哲学家马舍雷(Pierre Macherey)的《马克思在1845年》(Marx 1845)以及美国政治哲学家布鲁德尼(Daniel Brudney)的《马克思告别哲学的尝试》等五本重要文献为线索,通过逆向追溯的方式,探讨费尔巴哈哲学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关系。

在刘怀玉老师看来,郎格哲学核心就是把康德的认识论还原成一种生理学,也即将康德的先验感性认识形式、先验的认知逻辑,完全以一种生理学、心理学和器官学理论来加以实证还原,从而把哲学实证科技化。在《唯物主义史》中,朗格将马克思视为一个生理学唯物主义者,并对此大加赞许。这种解读引发了我们的进一步追问:当我们宣称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时,指的是何种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呢?施达克的博士论文则从反面进一步推进了关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讨论。施达克的博士论文认为,费尔巴哈并非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费尔巴哈哲学是形而上学、宗教哲学和伦理学的三位一体,其倾向唯物主义仅仅是因为他在伦理学上的追求,按照施达克的说法,费尔巴哈哲学是现实主义外衣下的理想主义,也即唯物主义外壳下的唯心主义。这反面刺激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强调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特征。恩格斯认为,施达克理论的核心正是他在《费尔巴哈论》中讨论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但恩格斯认为施达克的书写得并不高明,因为它错误地试图在费尔巴哈的理论中寻找唯心主义,可费尔巴哈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者,其唯物主义仅仅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够彻底而已。作为自己论述的补充材料,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的附录中收录了马克思写在一本老旧笔记本中的、讨论费尔巴哈哲学的提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刘怀玉老师认为,马克思的提纲有着非凡的重要意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有两部作品对提纲内容的解读最值得注意,其一是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其二就是马舍雷的《马克思在1845年》。马舍雷认为,提纲真正的断裂点在于第6条中复数形式的社会关系(gesellschaftliche Verhältnisse)。这宣告了哲学家们先前以单数形式思考"社会联系"的所有努力都是无效的;实际上,不是先有个人,而是先有复数的社会关系,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产生。但这个断裂点并非终点,因为它同时标志着一个全新问题的诞生,一片尚未开垦的研究领域的开启。马舍雷强调了,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中的所以(daherMEGA2IV/3, S. 21),使用这个词意味着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大前提就是错误的,故而他后续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所犯的错误有着一种可以与其大前提间以所以相连接的因果关系;然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认为费尔巴哈的大前提正确,仅仅是未能将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贯彻到底,这显示了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理解上的本质差异。此外,马舍雷还详尽讨论了“……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总和(das ensembleMEGA2IV/3, S. 21)一词;马克思所使用的ensemble是法语而非德语,它表示的是数学意义上的集合,正是通过这个词,马克思将其哲学的中心设定为社会历史,从而超越了费尔巴哈。马舍雷认为,提纲第十条写的并不好,马克思使用了模糊不清的市民社会(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暴露了他此时对经济学的理解仍相当有限,尚不能科学地讨论资本主义生产。

如果说马舍雷对提纲的解读继承了他的老师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立场,那么布鲁德尼的解释则主张一种与马舍雷针锋相对的人本主义。他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虽然表面上告别了人本主义,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摆脱。他的批判仍然有着类本质作为价值悬设。布鲁德尼的看法或许与我们对提纲的传统认识不同,但却也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在如今讨论马克思伦理学时,马克思的批判是否有道德悬设依然是相当值得讨论的问题。

刘怀玉教授在讲座的最后提出,今天的讲座牵涉了众多文本,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将永远是一个无法得出最终答案的问题,本次讲座的目标同样不是得出最终答案,它将一直成为一个开放的问题、一道新思想的地平线。讲座结束后,林钊教授与马建青教授向刘怀玉教授提问、请教,就费尔巴哈的思想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相关内容做了进一步讨论。

提问和交流的环节结束后,主持人张笑夷感谢刘怀玉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认为本次讲座就如何理解费尔巴哈哲学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等问题,为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文献和富有启发的观点,并向刘怀玉教授赠送了纪念海报。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