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80期
2025年10月30日下午,实践哲学研习会第80期在锡昌堂515教室举行。本次研习会主题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规范性基础——一个否定性视角,主讲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刘畅博士后,主持人是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婷婷助理教授,评论人是西北大学刘宇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英助理教授。
刘畅主要从否定性道德和肯定性道德相区分的视角出发,对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方案做了文献综述,并借用否定主义的元伦理学框架和否定性价值优先的立场,论证了从否定性视角看待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的观点。他指出,分析马克思主义中的道德论者和非道德论者均给出了各自的方案。然而,双方都陷入了伦理学思考中常见的“对称性预设”之中。该预设认为,做出规范性论断需要诉诸肯定性价值或理想(如正当的、善的、健康的、美的),并需要论者拥有关于肯定性价值的知识。富瑞恩哈根(Fabian Freyenhagen)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种“否定主义(Negativism)”的元伦理学立场,认为即便没有关于善、正当等肯定性价值的知识,人们也能够为规范性做出说明,否定性价值(如错误的、恶的、病态的、丑的)在规范性维度上是自足的,恶本身就足以导致对恶的批判,而无需再诉诸于善。
主题报告后,刘宇指出,文章将否定主义框架和马克思综合起来的部分可以加强,最好摆脱阿多诺框架,更多进入马克思的思想内容中。刘宇老师也提了三个问题:一,否定性道德和肯定性道德的关系到底是取代还是补充?如果是补充的话,那么要如何处理肯定性道德所面临的意识形态特性?二,如何确立否定性道德的内容?自然主义框架要面临一些解释负担,比如解释道德变迁,解释人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三,可以将肯定性道德理解为设定价值、树立标准的建构性道德,否定性道德理解为在实践中生成的道德,在实践中人类自然而然地会否定、改变现状,在一种生存论而非价值论的意义上理解否定性道德。
王海英做了三点评论,第一,文章用到的思想资源很多,但第二部分对否定主义的论证可以加强连贯性,只诉诸经验和直觉的论证尚缺乏力度。第二,否定性或许不仅存在于道德领域,而是普遍存在于规范性维度中,比如在认知规范性中,真理就具有两个维度——避免假信念和获得真信念。第三,对马克思思想资源的调动可以加强,不仅是将否定主义的框架应用到马克思身上,更可以挖掘马克思哲学里的否定性思想,来对阿多诺式的否定主义框架进行深化,并且能够对当代的规范性讨论提供启发。比方说,在马哲里,否定性思想具有生成性维度,因而对于否定主义的第二条“又能怎”反驳或许在马哲里并不存在。
徐长福指出,从否定伦理学进路探讨马克思的伦理思想,很值得尝试,但要解决两个层面的根本性问题。一是在形式层面,要搞清楚伦理学概念之间的肯定和否定关系。严格意义的肯定和否定可表示为A和非A,它们之间非此即彼,关系具有必然性。但是,善和恶之间不是A和非A的关系,而是A和B的关系,也就是说,对善的否定不一定得出恶,对恶的否定也不一定得出善。在内容层面,马克思的伦理主张没有别的,就是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理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那条否定性的“绝对命令”。
在场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讲人刘畅一一回应与感谢了在场师生的评论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