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60期
2025年9月28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60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420会议室举办。本期主讲人为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原副院长、越共中央理论委员会委员、越南哲学协会常务副会长范文德(Phạm Văn Đức)教授,题目是《革新以来越南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人。
马天俊教授在开场中回顾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强调自建立以来,马哲所一直坚持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中国现代化。范文德教授的报告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运用,与马哲所的关切相契合,本次报告想必能进一步激发听众的思考。
范文德教授首先对本次报告的标题进行了解释。在越南,“革新”开始于1986年,被认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理论革新是整个革新总体中的重要部分。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动荡向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提出了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要求。以中国和越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应当选择何种道路,要不要放弃社会主义道路?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中国开始了改革,而越南进行了革新。越共中央对20世纪末国际形势的看法是,苏联解体不代表社会主义的解体,而仅仅代表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的解体。因而,越南在这一历史时刻做出的选择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需要超越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走符合越南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主动推动理论革新。
越南革新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胡志明思想。在理论基础指导下,越南提出了革新需要达到的三大总体目标:一是“民富、国强、民主、公平、文明”(“dân giàu, nước mạnh, dân chủ, công bằng, văn minh”)。二是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Nhân dân làm chủ; phát triển con người toàn diện; văn hóa tiên tiến, đậm đà bản sắc)。三是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融入国际(Nhà nước pháp quyền XHCN của nhân dân, do nhân dân, vì nhân dân; hội nhập quốc tế)。
范文德教授指出,越南的革新理论目标意在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精华。在革新前,越南倾向于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例如,资本主义有市场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就不能有市场经济。现在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这种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发展、更美好。既然如此,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显然应建立在资本主义的成就之上。越南从未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因此,现在越南认为,越南需要跨越资本主义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实现这种跨越的关键是在绕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同时吸收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人类文化精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部分,越南批判性地吸收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Kinh tế thị trường định hướng XHCN),因而才能克服众多危机、取得今日的革新成就。范文德教授指出,中国将本国的市场经济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越南则称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定向”一词仅仅意味着越南市场经济的程度较中国相对较低,二者在方式上并无差异。
随后,范文德教授解读了革新总体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权国家(Nhà nước pháp quyền XHCN)的含义。在革新前,人们谈论的仅仅是无产阶级专政,而革新后人们代之以社会主义法权国家。范文德教授指出,越南宪法规定,越南应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法权国家。资本主义同样有法权国家,但资本主义法权国家的目的仅仅是追求利润,因而与社会主义法权国家判然相别。由于越共的领导,越南得以建设与资本主义法权国家不同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
接着,范文德教授讨论了总体目标中的社会主义民主(Nền dân chủ XHCN)。越南将社会主义民主总结为“民知、民议、民做、民检查、民监察、民享受”(“Dân biết, dân bàn, dân làm, dân kiểm tra, dân giám sát, dân thụ hưởng”)。这一表达曾经仅是规定,但现在已经写入越南法律。范文德教授指出,民主是使人民参与国家权利、成为国家权利的主体,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实现“民知”,也即让人民了解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具体信息。只有具有了对国家和社会活动的知识,人民才能参与讨论、决策和监督,实现后续的民议、民做、民检查、民监察、民享受。
范文德教授总结说,越南将上述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Kinh tế thị trường định hướng XHCN)、社会主义法权国家(Nhà nước pháp quyền XHCN)和社会主义民主(Nền dân chủ XHCN)视为越南社会主义模式的三大支柱,从而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资本主义社会同样有三大支柱,这被概括为市场经济、法权国家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越南是由越南共产党领导的一党执政国家,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而公民社会已经包含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因此在越南社会主义模式的三大支柱中并不专门提及公民社会。
接下来,范文德教授介绍了革新在文化领域中的成就。文化是精神根基、内生动力与发展引擎(Văn hóa là nền tảng tinh thần, sức mạnh nội sinh và động lực phát triển)。越南始终坚持,实现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提升同经济增长相协调,绝不牺牲社会公平正义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保护生态环境,迈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越南在革新过程中总结出了重要的十大关系,不仅代表革新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革新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成就。
最后,范文德教授介绍了革新在可见的未来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与中国一样,越南也有着两个一百年目标。2030年是越南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与之对应,越南在2030年希望达到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工业;中等偏高收入(Công nghiệp hiện đại; thu nhập trung bình cao)。2040年是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其对应目标为:发达国家;高收入(Nước phát triển; thu nhập cao)。范文德教授总结道,得益于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石,越南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和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就。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是因为越南善于在21世纪初充满变动的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凭借已取得的成就,越南共产党已确定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和越南共产党的革新观点是党的思想基石。保卫这一基石是理论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任务。进一步探索和阐明越南社会主义理论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日益准确地界定越南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成功。建设和完善关于越南社会主义的观念,不仅是清晰、正确和充分地界定所追求的目标,而且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依据。
报告结束后,范文德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交流。
马天俊教授对报告予以高度评价,他总结说,从表层看,范文德教授的报告介绍了革新以来越南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而从深层看,范文德教授与听众们共享了大家共同关切的众多当代问题,这非常具有启发性。马天俊教授主要就马克思恩格斯基本文献在越南的翻译和出版情况进行了提问。范文德教授回答,越南有以俄语版为底本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并经过多次修订。在范文德教授年轻时,学习哲学的学生需要专门学习马恩思想,但当下对马恩思想的专门学习和研究都相对较少,现今相关领域的学者主要研究胡志明思想。中山大学哲学系张笑夷教授提问,应当如何理解越南所说的“革新”,“革新开放”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间的差异,究竟仅仅是翻译上的区别,还是具有实际的内容差异。范文德教授认为,准确区分革新和改革相当困难,但总的来说,越南的革新主要是革新思维,侧重于思想上的改变。与会人员又就范文德教授讲座中提到的越南现阶段经济发展目标和“不牺牲公平正义换取经济增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同学提问环节,有三位同学进一步向范文德教授提出疑问。第一位同学提问,应当如何理解越南现在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它与越南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关联?范文德教授回答,越南现在还不是社会主义,而只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之所以叫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是因为它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定向”一词意味着一种目标朝向。近年来,越南国内有观点认为可以取消“定向”二字,范文德教授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它能很好地反映越南自革新以来在经济领域中的建设成就。第二位同学提问,越南共产党在外交方面,尤其是对东南亚的外交,采取何种政策?范文德教授回答,越南共产党始终拥护和平,并劝诫有关各方保持和平。同时,越南绝不利用他国冲突谋取自身利益,坚决不干涉他国内政,越南方面劝诫各国用对话解决冲突。越南人民深知战争的痛苦,因而不希望看到他国遭受战争。第三位同学提问,越南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与法权国家的关系?范文德教授回答,越南的社会主义法权国家是党领导的法权国家,党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对法权国家进行领导。一是政策主张,即党制定政策主张并由国家将其转化为法律。二是党领导干部,即国家干部由党选举产生。三是思想教育工作,即党经由宣教部与民运部两大机构对国家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四是监督检查,即由党检查国家机关的工作。五是榜样力量,也即党员需要带头执行国家政策、成为榜样。
论坛结束后,主持人马天俊教授向主讲人范文德教授表达了感谢,并赠送了纪念海报。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