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6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5年4月25日,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6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420课室举行。本期研习会由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博士后张超主讲,主题为“个体的空间实践与劳动秩序转变”,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黄耿志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慧鹏副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王兴赛副教授在开场环节中向线上线下与会师生致以诚挚欢迎,对主讲人和评论人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张超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劳动社会学、城乡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等,尤为关注劳动转型与城乡变迁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两位评论老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都和本次讲座的主题密切相关:黄耿志教授主要研究城市地理、社会地理、非正规经济、劳动力地理、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等,具有非常强的国际交流经历和视野;张慧鹏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农”问题等,具有社会学和哲学的双重学术背景。

张超的报告聚焦中国当代的青年临时工群体,以空间实践与劳动秩序变迁为线索展开思考。基于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报告深入探讨了农民工转型、就业形态多元化及空间实践等议题。张超认为,“游离空间”是制度矛盾与个体实践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抽象层面,它承载城乡二元割裂的结构性张力,农民工既无法完全融入城市,又拒绝回归乡村。这种游离性还催生出脱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特质,如“躺平”“佛系”等消极认同。在具体层面,张超结合实际的田野经验指出,该区域的物理空间由人力市场、廉价网吧与城中村构成,形成支持临时工“低消费-高流动”生存的生态闭环。社会空间呈现原子化特征,临时工之间依赖工具性互动,缺乏稳定的社交网络。精神空间则通过网络标签强化自我边缘化叙事,这既是对工厂体制的隐性抵抗,也是对主流奋斗话语的消极回应。

张超分析指出,该区域青年临时工的劳动过程高度依赖临时性工作,劳动力再生产则呈现压缩性与即时性。同时,部分青年主动切断家庭联系与社会资本“负积累”的消极策略,进一步加剧个体的原子化,导致技能停滞与身份认同危机,使不稳定状态自我强化。张超介绍了该区域的空间与行为在诸多层面的互构性,进而强调了本次报告的主题:空间实践与劳动秩序。密集的人力市场、廉价住宿与便利店构成支持不稳定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临时工的露宿、网吧过夜等实践反向塑造空间功能。资本通过劳务中介实现劳动力弹性积累,政府则以“奋斗者广场”改造、社工站介入试图重构空间秩序。物理干预(如增设隔离栏、限制长椅躺卧)发挥了治理方面的一些功效,但似乎难以有效疏解深层次的问题。张超最后强调,青年临时工的空间实践与劳动秩序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议题,对理解当代青年现状、空间治理以及劳动转型等相关问题有诸多启发,因此仍需要持续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王兴赛指出,张超的报告以“不稳定无产者”和“游离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方法将空间划分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形成了结构性的分析框架。更关键的是,张老师把理论框架与田野案例相结合,使相关研究非常鲜活,这与单纯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有所不同。从历史角度看,农民工比束缚在农村时更自由,但当前灵活就业也带来社会保险缺失、生活质量低等风险,揭示了自由与束缚的辩证关系,值得继续思考和研究。

在点评环节,黄耿志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视角系统剖析了“游离空间”现象,指出其本质是资本主导下服务于其积累的空间生产机制。游离空间实为资本通过空间重构实现劳动力商品化的产物——这呼应了布洛维“第三次市场化浪潮”的判断。游离空间打破了传统“城乡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是世界工厂体制在空间维度的新变种。游离空间中滋生的“反工厂文化”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积累对劳动者规训松绑的结果,也暗含个体对工厂体制的反叛性主体表达。在拒绝稳定就业的表象下,实则是制度性排斥下的被动选择。黄耿志认为该空间具有不可持续性,资本一旦发现空间治理成本高于收益,必将催生新形态的剥削空间。总之,该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

张慧鹏的评论聚焦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关键议题。首先,空间问题作为当前学术讨论的前沿热点,与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背景密不可分。与18、19世纪聚集大量工人的大规模工厂不同,21世纪劳动者呈现高度零散化与个体化特征,不仅农民工群体,而且大多数劳动者都可能面临弹性化、临时化的工作形态。其次,主流文化推崇的“奋斗改变命运”叙事遭遇现实挑战,当阶层跃升的路径受阻,部分受挫者选择退回农村,其生存困境成为被遮蔽的社会问题。最后,产业结构剧变加速了社会分化进程,其他在岗劳动者也被卷入“竞次劳动”的焦虑循环,工人群体中滋生的反文化暗流可能演变为社会风险。对此,张慧鹏主张构建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实施全民基本收入制度、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等具体举措,为激活内需消费、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制度性保障。

之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叶甲斌研究助理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宏胤讲师,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万强等师生向张超提出了若干问题,张超对师生们的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

最后,王兴赛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研究主题的重要性,期待主讲人和两位评论人后续的研究成果。王兴赛代表主办方感谢线上、线下所有参与者,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image-202507042018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