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4期
2025年1月7日,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4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420会议室举办。本次研习会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婷婷主讲,题为“现代历史只有一个故事可讲吗?——阿伦特论个人尊严与自由的危机和出路”,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刘宇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亮副教授担任评论人。
王兴赛首先向线上线下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听众表示欢迎,接着对主讲人、评论人以及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和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作了介绍和回顾。
李婷婷首先对她做此主题的思考背景做了介绍,指出个人的尊严和自由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话题;随后点明了阿伦特视域中人类尊严遭受的两个威胁:哲学真理对政治意见的摒弃和现代的历史主义,并将研究的焦点定位于学界研究较少的后者。她以阿伦特如何理解现代历史、现代历史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该问题三重维度展开了讲座的主要内容。
李婷婷指出,阿伦特认为历史在现代的视域中被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人们可以发现历史的整体规律,并进一步指导人们创造历史,这种过程历史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世俗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她进一步指出在阿伦特的视域中,这种现代历史的问题在于历史意识的非政治性。针对个人尊严和自由在历史主义中遭遇的威胁,李婷婷从阿伦特关于行动和判断的讨论中寻找阿伦特解决该问题的资源。阿伦特对现代过程史观持怀疑态度,借助于古希腊的事件史观和康德的审美判断思想,一方面她强调个人在公共领域的言说和行动,既致力于公共事务,又在他人的目光下展示自我,追求卓越,彰显个人尊严和自由,另一方面她强调他人的存在和旁观对行动个体的看见、判断和记录,揭示行动的意义,这种判断不仅肯定和尊重了行动者的言行,激励了自身,而且判断者自身的尊严和自由又得到了彰显。李婷婷在结尾还指出了阿伦特方案通常面临的现代性问题,但她指出阿伦特正是意识到了现代社会的问题,为人们追求个人尊严和自由探索新的可能。
报告结束后,王兴赛对报告内容做了总结,指出李婷婷助理教授的讲座内容翔实丰富。王兴赛指出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目的论出路实际上就是阿伦特的方案,阿伦特的批判是以自己的框架来批判现代历史,即批评制作的历史观,提出行动的历史观,同古希腊的政治行动密切相关。
接着,刘宇教授和徐亮副教授分别对报告做出评议。刘宇强调,阿伦特是20世纪实践哲学核心人物。报告的关键词是历史和故事,而历史目的论恰恰是叙事模式。在历史目的论中故事只能通过目的论才能讲述,黑格尔恢复了终末论中历史可以讲故事的命题,马克思亦继承了黑格尔的路向。而阿伦特讲个人的故事旨在通过个体的行动和旁观者的判断恢复个人自由,在这里可以引入亚里士多德诗学与个人的故事。他指出报告对阿伦特的问题和思路描述很详尽,但在核心理论挖掘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比如关于故事的不同讲法。
徐亮认为报告文章有文采灵气,讨论话题充满想象力和张力,但处理的问题较多,需要聚焦。关于历史叙事的问题,阿伦特讲历史的直接文本少,可以与泰勒、利科、霍耐特相参。而现代历史观存在实证主义的转向即从价值到事实,其经验形式不一定是按目的论形式展开。可以参照波普尔对总体主义和历史目的论的讨论。同样,阿伦特的历史叙事可同泰勒的叙事和自我认同相比较。最后,徐亮还指出阿伦特论域中行动和判断是尊严和自由境况的描述,而不是一种拯救的解药,这一部分可以另文撰写。
在开放讨论环节,王兴赛进一步提问:个人讲历史还有历史吗?现代历史单纯归结为过程历史是否是阿伦特的用法,难道存在没有过程的历史吗?阿伦特是否是共和主义者?此外,现场同学和老师亦对主题有进一步的追问,比如李诗雨硕士生提问在阿伦特那里,现代社会个人如何能够与共同体达到认同。叶甲斌助理教授提出进一步的理解视角,即区分两类对历史的理解,一种是关于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历史观,另一种是完备的、排他性的历史观。线上一位听友提出历史主义是什么?阿伦特是不是历史主义者的问题。
李婷婷对上述评论和提问一一进行了解答。结尾徐长福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发言,肯定了讲座内容与线上线下参与者的提问,并提出可以对阿伦特进行批判以及与当下中国境况相照的改进方向。王兴赛最后对本次讲座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诚挚感谢,向主讲人赠送纪念海报。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