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6讲

发布人:管理员

2025年5月27日下午,“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六讲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讲学厅开讲。本讲由暨南大学中文系闫月珍教授主讲,主题为“针砭之喻:从医疗话语到政治修辞”。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主持。

 

image-20250610090652-1

主讲人闫月珍教授

 

报告开始前,周春健教授作开场致辞,首先介绍了闫月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image-20250610090652-2

主持人周春健教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医人与医国,二是刺疾与刺世,三是身体与政体。

关于医人与医国,闫月珍教授首先回顾了汉代之前的典籍对针砭和医学的记载。在古代,医师的地位十分重要,作为医师治疗疾病的器具,针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汉代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时期,针刺之喻也开始出现,反映到思想观念中主要指向统治者进谏。之所以能将针砭与谏言相关联,在于治国与治病一样要防患于未然,针砭也为这一思想观念的产生提供了类比的原型,因此能够实现医人与医国的密切联系。

关于刺疾和刺世,闫月珍教授讨论了美刺和进谏在具体话语中的关联问题。她从两个方面考察了二者相联系的原因:一是与中国古代的谏官谏言制度有关,疾病和世道都是需要被针砭的,不同类型的谏言对应着不同的治疗等级;二是与文体有关,美刺除在诗经、赋中有所体现,汉代的奏、表、议等文体都具有谏言的功能,甚至小说也有刺的作用。

关于身体与政体,闫月珍教授认为,身是国之具象,国是身之延展,身不仅具有医学的,更具有道德、家国和社会的属性,身、国、天地构成一个彼此循环的整体。谈身体更多是在谈治国,这就构成了身体与政体间的隐喻关系。借助针刺之喻,文学与政治的问题都被处理为医疗问题,医疗过程中可能遇见的一切困难也以不同形式表现在文学与政治之中。医学实际上始终处于政治框架之下,其实践和话语最后都导向政治。

在报告最后,闫月珍教授总结到,作为隐喻的针砭,暗示政体是一个需要治理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针砭隐喻具有了穿透力,其背后蕴含着身体意识、治疗原则和家国倾向。之所以将政治话语转换为医学话语,在于君尊臣卑的身份对立和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修辞术在一定程度上可软化原本硬性的礼制规定和刑罚规则。在身国同构的构架之中,治疗作为政治修辞将医学、身体和政体统合起来。通过针砭之喻,身体和政体可相互类比,政治修辞借助身体和治疗隐喻得以完成。讽谏的实质是在谏言形式和效果之间实现平衡,美与刺构成了相反的两极,但最终归于一体而相互成就,可被视作一种语言的修辞术。

在提问交流环节,闫月珍教授就讲座内容与参会师生进行探讨。对于“哲学的作用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发挥”,闫月珍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历,指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要探讨更多的早期文本,便从文学领域拓展到哲学领域。对于“如何理解用‘心’来比喻君主”,闫月珍教授认为“心”在身体中最为重要,中国很早就有“天地之心”的说法,在政治语境中主要指“圣人”,用“心”来比喻君主也更加广泛和普遍。对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医生和作家的隐喻与中国古代医人和医国的传统的联系和区别”,闫月珍教授表示二者都体现了传承关系,但传承的语境不同,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作具体分析。

在讲座最后,周春健教授再次感谢闫月珍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向闫月珍教授赠送纪念海报。本期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image-20250610090652-6

讲座合影

【供稿:吴一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