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5讲
2025年5月22日下午,“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五讲在中山大学锡昌堂515室开讲。本讲由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戴木才教授主讲,主题为“世界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形态”。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主持。
主讲人戴木才教授
马天俊教授首先介绍了戴木才教授的研究领域以及讲座主题。
主持人马天俊教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一是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现代化运动,二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四是如何科学回答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五是我国与美国较量的软肋在哪里。
关于科学技术革命与世界现代化运动,戴木才教授指出,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历程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致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现在正在经历第四次。与这四次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相对应,相继发生了世界现代化运动的三次浪潮,正在经历第四次浪潮。
关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戴木才教授指出,自18世纪以来,大约每隔一百年都会发生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时间上总是科学革命在前、技术革命居中、工业革命在后,每次革命循环完成后就会进入下一次循环。从这三种革命的关系看,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一般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技术上的差距,戴木才教授通过回顾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发展情况,指出国家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国家的现代化是以国家为基础、以世界为舞台。他还分别比较和分析了世界前10的高科技公司和企业,指出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差距。
讲座现场
关于如何科学回答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戴木才教授在细致分析人类四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标志性人物的经历后,给出三个回应:一是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观念并不清晰,许多创造性人才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二是创造性人才有其特殊性;三是个性发展、社会包容和教育的多样性,对创造性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四是目前的教育存在观念错位和标准失当。
关于我国与美国较量的软肋,戴木才教授指出,中美较量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能否引领世界,目前美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思想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同时进行,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真正行稳致远。
报告结束后,戴木才教授就讲座内容与参会师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如何认识提出原创性概念与个人经历的关系”,戴木材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相关经历,指出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同时在研究方面始终保持前瞻性,把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对于“如何看待人才评价标准带来的内卷问题”,戴木才教授认为这既需要学者保持自主性,也需要国家、社会在观念和评价方式上的更新与完善;对于“如何看待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戴木才教授认为过重的压力和任务会阻碍人才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报告结束后,马天俊教授进行总结,指出技术发展问题最内在的核心的还是人的发展问题,个性化的发展会带来丰硕的文明成果,并感谢戴木才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本期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合影
【供稿:吴一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