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4讲
2025年5月22日上午,“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四讲在中山大学锡昌堂515室开讲。本讲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教授主讲,主题为“新时代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论”。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主持。
主讲人陈培永教授
报告开始前,罗嗣亮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陈培永教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
主持人罗嗣亮教授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六个问题展开:一是文明究竟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二是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异同,三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有何差别,四是何谓文化主体性与新的文化生命体,五是中国凭什么能够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六是文明交流互鉴论如何才能最终超越“文明冲突论”。
关于文明究竟有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陈培永教授指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文明进步的过程,社会主义文明高于资本主义文明;但对于现存的各个文明体而言,则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关于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有什么异同,陈培永教授分享了两种观点:一是“大文化小文明”,文化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前就已出现,因此中华文化包含中华文明;二是“大文明小文化”,中华文明包含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属于文化层次,因此中华文明包含中华文化。
关于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有何差别,陈培永教授指出,中华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现代文化的不同名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中国特色和意识形态特征,言说对象有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采用现代化话语,言说对象更宽泛。
关于何谓文化主体性与新的文化生命体,陈培永教授指出,文化主体性是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升华,是一种能够正确看待对象客体,并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对象客体关系的状态,而有文化主体性的前提在于有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导致文化生命体一开始并没有完全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才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把所吸取借鉴的各要素妥善安置的状态,使它们都构成生命体的组成部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世界意义,体现为新的文明形态,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世界意义的概括。
关于中国凭什么能够创造新的文明形态,陈培永教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只有实现对资本逻辑主导的文明形态的超越才能成为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强大的、先进的政党政治力量来主导和规制资本与市场的现代化,又是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文明成果的综合体,所以能够形成新的文明形态。
关于文明交流互鉴论如何才能最终超越“文明冲突论”,陈培永教授认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真正认同文明无优劣之分,二是如何真正破解文明冲突论。人类文明是一个进步的过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看,文明确实有高低之分;但文明交流互鉴、避免冲突的前提是各文明体之间的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认同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破解文明冲突论需要一个过程,这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报告结束后,陈培永教授就相关问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如何准确深入地进行创作”,陈教授将其写作经验凝结为以写作者本人为主体、以时代和问题为前提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对于“如何处理文化交流互鉴和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关系”,陈教授指出,主体性是文化交流互鉴的前提,在文化交流互鉴中既不能完全依附于对方,也不能盲目自大;对于“如何看待‘中国封建社会停滞论’”,陈教授认为这一观点可以从中华文明取得成就、创造辉煌的时间进程角度进行理解;对于“如何理解‘社会革命’这一概念”,陈教授认为社会革命是最根本的变革,从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角度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是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是并列关系,先进行政治革命再进行社会革命;二是社会革命包含了政治革命;对于“如何看待对中华民族的五大突出特性的概括”,陈教授认为这是从外在形式而非具体内容层面进行概括,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属性和特性。
报告结束后,林钊教授和罗嗣亮教授进行总结。林钊教授认为陈培永教授的很多观点具有启发性,其求学、做学问的经历和体会,对于年轻人面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启发。罗嗣亮教授认为,陈培永教授的问题意识强,视野开阔,观点新颖,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为我们带来了富有营养的学术盛宴。
在讲座最后,罗嗣亮教授再次感谢陈培永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赠送纪念海报。本期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合影
【供稿:吴一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