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3讲
2025年5月15日下午,“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三讲以线上形式开讲。本讲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主讲,主题为“深入理解‘第二个结合’的三重维度”。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百余位师生参加。
主讲人陈红娟教授
罗嗣亮教授作开场致辞,首先介绍系列讲座,随后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陈红娟教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文化交流史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可能性及必然性;二是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第二个结合”;三是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第二个结合”为何具有“高度契合性”。
关于文化研究史视域中“第二个结合”可能性及必然性,陈红娟教授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加以分析。一方面,历史上的“中学西传”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源头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中国处于文化空场,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应对文化认同危机、重建文化秩序和激活传统文化活力的重要依托,使“第二个结合”成为必然。
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认识“第二个结合”,陈红娟教授从中共党史的角度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史进行考察。她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相通性;30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论断。
关于中西比较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的“高度契合性”,陈红娟教授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出发,从不同层面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性问题。她认为,在宇宙观上,“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契合;在天下观上,“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在社会观上,“民为邦本”与“人民主体思想”相契合;在道德观上,“君子人格”与“真正的人的道德”相契合。
在提问交流环节,陈红娟教授就讲座内容与参会师生进行交流探讨。一是对于“如何把握学术研究与政治诉求的关系”,陈红娟教授指出,关键在于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让研究既彰显学术性,又契合政治需要。二是对于“如何把握‘两个结合’间的关系”,陈红娟教授指出,“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尽管侧重点不同,但二者的界限并不清晰,应考究二者如何相互作用而非将其割裂。三是对于“马克思是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陈红娟教授指出,马克思毫无疑问接触过中国文化,关键在于通过文献史料判断中国文化对其影响有多大。四是对于“‘第二个结合’结合的内容是什么”,陈红娟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内容宏大,有多种解读方式,要从自身擅长的视角切入研究。五是对于“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陈红娟教授指出,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的契合不仅体现了指向性,更能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却仍具有价值的理念的科学性。
主持人罗嗣亮教授
在讲座最后,罗嗣亮教授进行总结。罗嗣亮教授认为陈红娟教授的报告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视野开阔又聚焦问题,既广泛援用古今中外的思想理论,又紧紧扣住“第二个结合”这一具体问题;二是观点新颖又立意高远,既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作出独到解读,又能始终做到用学术讲政治;三是文献扎实又史论结合,既基于海量史料来爬梳问题,又能在解读文献史料的过程中给人灵光一现的启发。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供稿:吴一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