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57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5年5月21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57期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515会议室举办。本期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题目是《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认识论基础》。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本次论坛有三十余位师生参加。

徐长福教授在开场中回顾了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自200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纪念日)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强调该论坛以“学术取向、现实关怀、问题中心、文本基础、理论深度”为宗旨的学术定位。徐长福高度评价复旦大学马哲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结合的学术传统,认为吴猛老师报告的主题体现了立足文本、深化学理的研究特色,延续了复旦前辈们的学术脉络,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

吴猛首先指出了本次报告的核心问题:如何在21世纪重构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解释力,以应对人工智能、生态危机等新社会变革的挑战。吴猛强调,历史唯物主义需实现“当代化”,即如同马克思恩格斯用经典历史唯物主义解释19世纪资本主义般,建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框架。吴猛指出,马克思哲学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联结需通过“历史性概念”这一中介完成。

吴猛认为,马克思哲学方法包含显性与隐性双重维度。显性层面体现为阶级分析方法,隐性层面则包含“实践性意义探究方法”与“历史性对象分析法”。前者追问资本主义现实对象得以呈现的历史性前提,后者揭示普遍性如何塑形个别存在的机制。他强调,马克思的根本问题意识始终是“人的解放”,这一命题要求超越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直接否定,需探寻具有异质性的真正外在性条件。这种外在性无法被黑格尔式观念论统摄,必须通过历史性中介呈现。

吴猛指出,黑格尔将外化等同于外在性,其辩证法本质是思维将自身结构投射于对象的观念论操作。这种操作无法触及真正的社会外在性——即资本主义现实中不可被观念统摄的异质性维度。马克思的突破在于重构辩证法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时代的物并非孤立个别存在,而是以个别形式存在的普遍物。这种对象观转变构成方法论革命,使马克思超越黑格尔“个别-普遍”的二元框架。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阐释中,吴猛着重剖析“形式分析方法”。该方法从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范畴(如价值、劳动)出发,揭示这些形式规定得以成立的历史性前提。以价值形式分析为例,马克思证明商品交换的普遍可能性并非源自劳动价值的抽象同一,而是以历史形成的普遍交换网络为物质基础。这种分析路径打破劳动价值论的实证主义解读,展现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层逻辑。

意识形态批判被论证为马克思哲学方法的核心操作。吴猛区分两种形态:其一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创的“副本批判”,透过理论形态把握现实矛盾;其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前提追溯,揭示意识形态观念与历史条件的辩证关联。以亚当·斯密劳动概念为例,抽象劳动观的意识形态性不在于其错误性,而在于将资本主义特有的普遍劳动等同化预设自然化。马克思通过揭示这种预设的历史前提(普遍交换网络的存在),完成对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现实祛魅。

吴猛强调,马克思的认识论非传统主客认知模式,而是理论实践的自我确证。这种认识论自觉体现为对方法对象的严格规定:资本主义现实对象是以个别形式存在的普遍物,其认识需突破经验实证主义与观念论的双重幻象。例如对“商品”的认识,必须超越将其视作劳动产物的经验直观,把握其作为普遍交换关系节点的本质。这种认识论要求将方法论合法性建立在对历史性中介的彻底唯物主义论证之上,形成“理论掌握现实”的独特道路。

重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力,需激活历史性概念的批判潜能。这种重构既需继承经典历史唯物主义对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分析,也需发展应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范畴体系。吴猛强调,意识形态批判作为穿透社会结构的核心方法,其当代效力取决于对新技术形态下普遍性塑形机制的分析。唯有通过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双重革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把握现实运动”的活的真理体系。

报告结束后,吴猛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徐长福对吴猛的讲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以融会贯通的方式系统呈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体现了复旦学术共同体的风格,沿着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来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传统进路,提出了一个用新语汇构成的版本。徐长福指出,马克思在“苹果与水果”的经典案例中尚未厘清个别、小类与大类的逻辑层次,存在理论表述瑕疵,并进一步提问:马克思的方法或认识论是否存在缺陷?

吴猛在回应中指出,他暂无法直接指认马克思思想的缺陷,但更强调其理论的当代化发展。他认为马克思的认识论方法基于对历史现实运动的把握,当代学者应继承这一路径,结合当下社会特征重新确立认识对象,而非机械套用原有框架,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动态发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建青教授提出: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保证他的方法是科学的,并使其能够正确介入或把握现实?吴猛回应,马克思方法的科学性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清晰性”,即明确区分唯物主义的现实对象与黑格尔观念论对象,避免理论混淆;二是“明白性”,即逻辑自洽且揭示前提,如意义分析中主动呈现理论预设,而非遮蔽前提。

论坛结束后,主持人徐长福向吴猛表达了感谢,并赠送了纪念海报,与参会师生合影留念。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image-20250603104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