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2期第2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5-28

 2025年5月1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二期第二讲于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举行。本次导读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他以 “我们为何该进行社会批判?── 阿多诺的《社会学导论》的导论” 为主题展开精彩讲解。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张笑夷教授担任评议人,张米兰助理教授担任主持人。讲座伊始,张米兰介绍了主讲人郑作彧懂学术经历和理论关切。郑作彧指出,阿多诺虽作为哲学家广为人知,但其社会学研究同样极具价值,值得哲学与社会学两界共同关注。他强调,阿多诺的《社会学导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教科书,而是与其社会哲学和批判理论紧密相连,蕴含着独特的学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一、阿多诺与社会学

 郑作彧首先从外部背景切入,深入剖析了法兰克福学派以及社会哲学、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批判理论自霍克海默起便开启了跨学科社会研究的先河。二战返德后,霍克海默以“哲学与社会学”的教职展开研究与教学工作,后阿多诺接任此教席,同时进行哲学与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1954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法兰克福大学设立了德国第一个社会学专业,这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学教学科研单位。这一举措在德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成为德国社会学学科制度的重要奠基者。 郑作彧进一步指出,在阿多诺的 20 卷《全集》中,社会学内容占据相当比重。尤其是 1969 年主编出版的《德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之争》一书,更是在整个德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影响深远,为哈贝马斯等后继理论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同一性的社会学

郑作彧以哲学视角回溯了社会学兴起之初的发展历程。19 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孔德构想出社会物理学,即借助实证主义方法,以科学方式了解和管理社会,后因社会物理学之名已被占用,孔德将其更名为社会学。涂尔干继承并发展了实证主义传统,主张将 “社会事实” 视为 “物” 进行实证研究,由此逐步形成了如今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然而,在诠释学与精神科学的思想传统下,实证主义社会学早期在德国遭遇排斥。狄尔泰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精神世界,该领域并不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所谓的自然科学化的社会学并非“科学”。马克斯·韦伯则尝试调和实证主义与诠释学的对立,创立“理解社会学”,同时强调社会学研究应秉持价值无涉原则。与韦伯不同,霍克海默则认为价值判断对于社会学至关重要:社会学研究应承袭马克思的出发点,致力于诊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以推动社会改善。

在纳粹时期的德国,实证主义社会学因其研究成果能够为优生学提供支持,成为当时唯一存续的社会学流派。二战后,美式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科学崛起,占据主流地位。其特点主要在于通过高度形式化的精确科学研究把握社会运作规律,并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名,服务于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社会治理。

郑作彧指出,当前主流的社会学是基于统计的定量分析实证社会学。这种实证社会学追求对自然科学的模仿,试图探寻具有确定性的社会因果关系。然而,在定量分析的社会学研究中,统计分析虽起到模拟实验的作用,但本质上只能揭示因果相关性,而非真正的因果关系。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或许认为,统计工具暂时的局限性是目前无法获得确定因果关系的原因,但从根本上看,实证主义方法本身也依赖于一定的信仰支撑。

三、非同一性的社会学

阿多诺对上述追求同一性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持反对态度。郑作彧指出,阿多诺认为社会学的真正使命在于揭示社会所做出的承诺与其实际运行状况之间的矛盾,而非致力于寻找社会中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关于社会的标准答案,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和支配。在阿多诺看来,这种追求同一性、寻找标准答案以支配社会的行为,与法西斯主义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

1968 年,阿多诺开设了其人生最后一门社会学课程,这本《社会学导论》便是由该课程录音整理而成。这门课程既是对此前社会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为《德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之争》一书的创作做了充分准备,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同时,由于课程期间正值 68 学运,该书呈现出课堂运作与社会事件的交织,是极具价值的一手历史文献。

最后,郑作彧深入阐述了批判理论的社会学内涵。首先,作为社会哲学的批判理论,其核心任务是对人类命运进行哲学解释。人类身处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哲学必须首先对社会展开深入思考。其次,社会学应以诊断的方式展开,同时进行经验考察与反思评价。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人并非与社会相对立,而是积极参与其中;社会也并非是等待被掌握标准答案的对象,而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场域。批判理论超越了单纯的社会哲学(Sozialphilosophie)和社会理论(Sozialtheorie),是一种基于否定辩证法、致力于探究如何推动社会形态变革的理论——社会理论(Gesellschaftstheorie)。

四、评议和讨论

在评议环节,张笑夷首先高度肯定了阿多诺之于法兰克福学派和批判理论的重要性,并就阿多诺社会理论及其非同一性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与郑作彧做了交流。同时,她还围绕阿多诺在《社会学导论》中对社会学本身的理解与郑作彧展开讨论。张笑夷还尝试在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之间做出区分,她强调,包括阿多诺在内的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致力于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出发研究社会,旨在构建一种能够揭示现存社会本质并推动社会变革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她认为,《社会学导论》本身也是理解阿多诺批判理论的重要文本之一,郑作彧教授今日从社会学史以及阿多诺与社会学的外部关联等方面所作的精彩讲解,对哲学专业同学深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多诺的批判理论极具启发性。同时,她也热切期待郑作彧教授翻译的《社会学导论》中译本能早日与读者见面。张笑夷还向郑作彧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郑作彧教授是在何种意义上将自己的社会学理论界定为批判理论;其二,阿多诺反对同一性,倡导一种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学,那么他的这种社会学观念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还是对同一性的彻底取消?针对第一个问题,郑作彧认为,批判理论之于社会学的任务在于审视既成答案的合理性,并开启其他可能性。对于第二个问题,郑作彧指出,尽管在从事经验性研究时会采用科学方法,但不能陷入科学主义的方法论误区,因为社会学蕴含着无数可能性。而批判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让批判理论自身走向消亡。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同学围绕“自然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批判”“阿多诺与胡塞尔的关系”“心理科学的合法性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郑作彧结合阿多诺的理论脉络以及思想来源,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详尽、深入的回应,现场讨论气氛热烈而有序,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image-202505281056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