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5-27

2025年5月24-26日,“2025年伦理与文明国际会议”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东南大学主办,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研究会、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合办,江苏省道德发展高端智库、老龄文明智库、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承办,中国伦理学会、北京大学世界伦理中心、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伦理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当代伦理研究院协办。

江苏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徐缨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东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郭广银,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赵金松,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波等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本次会议以“伦理与文明”为主题,聚焦“伦理与老龄文明”“伦理与文明跨文化对话”“伦理与新兴科技文明”三大核心议题,并设置了16场平行会议,涵盖伦理学的诸理论传统及其文化对话、伦理学的基础理论、伦理学的热点与前沿等。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包括哈佛大学T.M.斯坎伦、普林斯顿大学彼得·辛格、牛津大学杰夫·麦克马汉等国际顶尖学者,以及清华大学万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春晨等国内权威专家。会议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等形式,深入探讨了伦理学在应对老龄化、科技伦理挑战及文明互鉴中的作用,旨在推动全球伦理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资源。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在致辞中介绍,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四十余载耕耘,开创了“东大伦理”的独特气象。学校以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为实体,以“道德发展智库”“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依托,与多所大学建立智库与协同创新学术共同体,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标识性的研究成果。学校将在新文科建设中进一步加速推进伦理学科的发展,大力支持筹建世界伦理学会,建立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华伦理与未来文明研究院,为中国、为人类培育更多的伦理学人才,贡献更多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智慧。

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杜维明教授指出,我们需要从各文明的源头中汲取资源,丰富道德伦理,不只是行为规范,更是人之为人的伦理价值。儒家及儒学为我们提供一种鸟瞰与内省的视阈,可称之为精神人文主义。真正成熟的文明,不是排斥异己,也不是消融差异,理想的状态是在差异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丰富自己的文明,这就是“和而不同”的本意。

世界哲学联盟前主席卢卡教授表示,这次国际会议意义非凡,它不仅为各国学者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更帮助大家解构各自学科中既有界限,因为当今哲学,特别是西方哲学,急需跨文化转向,以理解世界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复杂性。若没有中国哲学、文化等智慧遗产,哲学将是严重缺失的。哲学家肩负着跨越政治和文化边界,弥合知识共同体之间鸿沟的重要责任。

清华大学国家一级教授万俊人围绕“美德如何重返公共生活”发表致辞。他说,对于这个问题,当代著名道德哲学家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教授见解深刻。麦金太尔认为,美德从未真正离开现代生活,并且是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规范若没有相应的个人美德作为支撑,难以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万俊人表示,现代性将生活世界划分为“私人”与“公共”两个部分,并且公共领域有不断扩张、挤压私人领域的趋势,但这种二元对立并非不可逆转。我们应当也必须搭建一座新的桥梁,把“私人”与“公共”重新连接起来,在私人美德与公共规范之间重建联系。

此次会议还发布了《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第三套)》和《老龄文明蓝皮书(2024)》。前者从2005年启动至今,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先后开展四轮全国调查、八轮江苏调查,最终形成了三套、二十四卷、两千多万字的巨制,用详实的数据勾勒出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清晰轨迹。后者汇聚了国内外30余位专家的智慧,围绕“老龄文明理论前沿”“老龄文明主题调查研究”“老龄文明专题学术研究”“老龄文明国际视野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为学界和业界研究老龄文明提供了有益参考。

im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