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文本导读第2期第1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5-21

2025年5月11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系列学术活动讲座以线下形式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跨学科的社会研究:《启蒙辩证法》导读”,由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永康担任主讲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担任评议人,马哲所暨哲学系助理教授张米兰主持。张米兰首先阐明系列讲座的学术定位,强调其旨在通过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批判力,并介绍了参与学者。在随后的致辞中,张米兰指出:“经典研究需直面时代困境,例如人工智能对人文价值的挑战,这正是重读《启蒙辩证法》的意义所在。”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独特性:引入《启蒙辩证法》

讲座伊始,谢永康首先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锚点,廓清其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差异。他指出,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以降的西方古典哲学长期陷入“理论优先”的窠臼,将哲学视为对世界的解释系统,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哲学改变世界的命题不仅宣告了哲学范式的革命,更揭示了实践哲学的核心特质。一方面,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拒绝抽象思辨,而是以具体历史情境(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为研究对象,强调理论必须介入现实斗争。谢永康对比康德的“纯粹理性”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指出二者均试图通过逻辑体系统摄经验,而马克思则通过“异化劳动”等概念,将哲学批判转化为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分析。另一方面,与古希腊哲学的“静观理性”不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动态互动。例如,费尔巴哈将宗教异化归结为意识问题,而马克思则揭示其根源是“现实的苦难”——这种从观念批判向社会批判的转向,为霍克海默等人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谢永康进一步指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延伸:他们以“工具理性批判”为切入点,揭露启蒙运动如何从解放承诺退化为技术统治的神话,这一分析框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我毁灭”逻辑的揭示一脉相承。

二、启蒙的辩证逻辑:从解放神话到自我异化

谢永康指出,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的核心要义是批判启蒙运动以“祛魅神话”为起点,试图通过理性确立人的主体性,却最终将自身演变为新的支配性神话。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工具理性”的扩张:理性从批判性反思退化为技术化控制,从解放工具异化为统治手段。谢永康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为切入点,剖析了奥德修斯的“算计理性”。奥德修斯通过欺骗独眼巨人、抵抗塞壬歌声等行为,以“自我保存”为名将自然对象化,奠定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基础。神话中作为秩序之神的宙斯与作为自然之神的波塞冬的对抗,隐喻了理性对自然的暴力征服——这种征服在启蒙时代被抽象为数学公式(如培根“知识即权力”),在工业文明中具象化为技术霸权(如算法推荐、基因编辑)。启蒙的悲剧性在于,其宣称的“自由”实则以压抑差异性为代价:自然被简化为可计算的资源,文化被压缩为标准化的商品,主体被规训为顺从的工具。

三、当代社会的启蒙困境:技术、文化与权力

谢永康随后深入分析了启蒙辩证法的现实投射。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尤为显著:ChatGPT等工具虽提升知识获取效率,却消解了主体的创造性思考。谢永康强调,技术的“中立性”神话掩盖了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如社交媒体通过“信息茧房”塑造认知,实质是资本对注意力的殖民。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则呈现出更隐蔽的异化。好莱坞电影、短视频平台以“个性化”之名推行审美霸权(如“高级脸”范式),将多元文化压缩为可复制的符号;李宇春等“中性化偶像”的成功,本质是市场对差异性的收编,而非真正的审美解放。这种“文化工业”模式通过制造虚假需求,使大众在娱乐消费中丧失批判能力,沦为“快乐的不自由人”。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放大了启蒙的暴力性。新冠疫情期间对亚裔的污名化、俄乌冲突中的意识形态对立,均延续了纳粹反犹主义的逻辑——将结构性矛盾转嫁为他者的威胁。谢永康指出,种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回潮并非偶然,而是启蒙“同一性暴力”的现代表征:当理性无法消化复杂性时,差异即被建构为危险。

四、批判与重构:从工具理性到实践哲学

面对启蒙的自我毁灭倾向,谢永康提出两条思想路径:其一,哈贝马斯试图以“交往理性”调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通过民主对话重建主体间共识(如气候谈判中的南北国家协商);其二,重返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改变世界”的维度激活人的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解读启蒙困境提供了关键视角:资本主义将人降格为生产工具,而技术理性为这一过程提供了合法性外衣。谢永康认为,真正的解放需回归“具体实践”,通过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挑战“增长至上”的启蒙逻辑;再如全球劳工运动的联合,在反抗资本异化的同时重塑主体性。这种实践不是对启蒙的否定,而是对其未竟使命的继承:在批判中拯救理性的解放潜能。讲座最后,谢永康指出,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警示仍具现实意义:唯有在“自我反思的理性”中,人类才能避免沦为启蒙神话的祭品,真正走向“敢于求知”的解放之路。

在评论环节,马天俊认为谢永康对《启蒙辩证法》的导读不仅引导了大家的读,更引导了大家的思。从启蒙或神话进到理性批判,再进到具体主体或人类学主体的实践哲学思考,谢永康的讲解层层深入,发人深省,这既呈现了《启蒙辩证法》的主体内容,也显示出主讲人自己的哲学进路。同时,马天俊就哲学史上的视觉隐喻、《启蒙辩证法》的更优翻译、启蒙的多维性、纳粹以及相关的族群歧视等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认为对现代社会情境及其疑难确实需要综合哲学、社会学、深层心理学等学科的视野进行批判性探讨。之后,现场听众围绕“工具理性批判的当代适用性”“技术异化与启蒙辩证法的内在关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派内部争论及不同等议题展开提问。谢永康结合《启蒙辩证法》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案例逐一回应,并强调批判性思维在技术宰制时代的必要性。本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参与者,现场互动热烈,为后续学术对话奠定了扎实基础。

 

image-20250521101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