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1讲
2025年4月19日上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宣传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现代哲学·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讲座”第一讲在中山大学锡昌堂103讲学厅开讲。本讲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杨凤城教授主讲,主题为“现代化视域下的‘第二个结合’”。本次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嗣亮教授主持。
主讲人杨凤城教授
报告开始前,罗嗣亮教授作开场致辞。他表示,杨凤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的研究,学术成果丰厚。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第二个结合”,角度新颖,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人罗嗣亮教授
杨凤城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和“第二个结合”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研究传统文化的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与传统文化的境遇具有正相关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中国特色,也反映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一般特征。那么,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是否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杨凤城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探索现代化的历程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三步。在追求器物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都尊崇孔孟道统,竭力将自身主张与传统文化关联起来。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情况却十分复杂: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批判传统,甚至开启了文化关系史上“崇西贬中,隆西抑中”的思潮;另一方面,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认为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东西,有人认为传统文化经过调试可以跟现代化相适应。可以说,在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各个阶段,传统文化始终在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
杨凤城教授继而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不同阶段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即中国式现代化的准备和早期阶段,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革命和现代化要求的因素和糟粕保持高度警惕,进行鲜明批判。这种弘扬和批判的二元存在,既体现在显性结构上,也体现在隐性结构上,其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警惕,在时间延续和程度上都处于强势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中期阶段,在借鉴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反思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对待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新时代以来,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三个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创造性贡献:第一,对传统文化作出了全方位的实质性评价;第二,从理念、思想、观念、价值和道德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之中。
最后,杨凤城教授总结指出,可以将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考量,传统文化的境遇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呈现正相关关系。无论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的境遇如何不同,或者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发生多少变化,传统文化在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始终在场。
报告结束后,杨凤城教授就讲座内容与参会师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如何从情感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问题,杨凤城教授认为,情感具有社会作用,能够影响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情感是个人化的东西,从政党整体性的角度来研究情感问题容易存在不严谨和漏洞,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于“如何把握好传承和批判传统文化‘度’”的问题,杨凤城教授指出,首先要认清总的背景和大趋势是先强调尊崇和拥抱,再强调去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其次要防止牵强附会、过度阐释的问题,在实践中合理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互动环节结束后,罗嗣亮教授进行总结。他指出,杨凤城教授的报告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选题有新意,把中国式现代化和“第二个结合”关联起来,探究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安顿传统文化的问题;二是论证有依据,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十分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三是思想有深度,其中关于文化态度的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现代化发展阶段和传统文化境遇的正相关关系等观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