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5期
2025年3月28日上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5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420课室举行。本期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辛海风助理教授主讲,题为“马克思对蒲鲁东历史分析方法的三重批判——以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姚远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王兴赛副教授在开场环节中,首先向线上线下与会师生致以诚挚欢迎,接着对主讲人和评论人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
辛海风助理教授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与蒲鲁东在历史观上的本质差异。在历史主体分类方法层面,蒲鲁东基于亚当·斯密收入分配理论的阶级划分存在根本缺陷:一方面混淆了资本与特权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未能建立阶级与政治派别的有机联系。相比之下,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出发的阶级分析法,不仅准确揭示了法国各政治派别的阶级属性,更解释了路易·波拿巴政变成功的深层原因——农民阶级因分散的生产方式而对“拿破仑神话”产生虚幻认同。
在历史动力论方面,蒲鲁东将二月革命归因于“实践理性与神学理性的矛盾”的先验解释,使其理论陷入唯心史观的窠臼。马克思则通过对法国社会物质利益结构的实证分析,揭示了七月王朝国债政策、共和派税收改革等具体经济因素如何激化阶级矛盾,从而确证了政治斗争是生产关系的现实反映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就历史目的论而言,蒲鲁东将波拿巴政变视为通向无政府主义必经环节的观点,暴露了小资产阶级既批判现状又留恋行会传统的矛盾立场。马克思则通过“行政权对立法权的胜利”的经典分析,指出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集权统治,同时强调无产阶级的成熟有赖于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
最后,辛海风助理教授指出,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关键节点。通过对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实证研究,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唯心史观,更在方法论上取得双重突破:以生产关系为分析基础,以阶级矛盾为演进动力。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更为历史研究提供了科学范式。
王兴赛副教授指出,辛海风助理教授的讲座从马克思的视角系统考察了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聚焦主体分类方法、动力论、目的论三个维度,梳理了马克思对蒲鲁东的三次批判,揭示了二者的理论分歧。该研究补充了马克思思想与法国传统关系的研究,为相关比较研究提供了新框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在点评环节,姚远教授从选题、研究对象、问题意识等方面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姚远教授指出,辛海风助理教授关于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该研究聚焦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弥补了学界偏重结论而忽视方法的不足。马克思选择蒲鲁东作为批判对象具有深刻考量,蒲鲁东理论在法语世界影响深远却存在方法论缺陷,且其部分观点与马克思相似,使批判更具挑战性。马克思并未否定蒲鲁东的问题意识,而是着重批判其方法论错误。姚远教授提到,已往已往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过度依赖黑格尔哲学,对于历史分析方法的研究多看重马克思所批判的对手,而较少关注其“盟友”,如马克思和蒲鲁东都对有了解和研究的法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萨伊。研究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一动荡时期,特别考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能力。如何在偶然事件中揭示必然规律,避免陷入神学论证,是重要方法论挑战。最后,姚远教授对主讲人论文的修改和发表提出了包括综述写作、术语推敲、所需思想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同时提示,相关研究要关注无政府主义,尤其是蒲鲁东的信徒们如何回应马克思的批判。
之后,与会人员围绕讲座内容提出了若干问题,主讲人一一作出了回应。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教授、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最后发言。他指出,这场研讨已经讲到的内容都很好,不过也有一些缺失,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基本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历史重复性的观点,包括《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关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出现两次”的观点,以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旧制度要死两次”的观点,这是马克思看待历史事件的一个独到之处。他认为,正是在这个独到之处,马克思也显现出了自己的不足,但马克思的看法也有其时代和理论的局限。徐长福教授呼吁当代学者要超越19世纪的立场和思维,要立足于一百多年之后的更丰富的历史积累和现实发展,提出更具包容性的新见解,避免盲目崇拜前人和受缚于旧的理论框架。最后,徐长福教授重申了实践哲学研究中心旨在推动学者们以多种方式回应当今时代的问题,力求在思想史上留下对时代的思考。
王兴赛副教授最后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对线上线下所有参与者表示诚挚感谢,向主讲人赠送纪念海报。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