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4季第5讲
2024年11月18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四季第五讲在线上成功举办,由英国牛津大学副教授大卫·利奥波德(David Leopold)主讲,题为“卡尔·马克思与乌托邦社会主义”。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王兴赛副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凌菲霞副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陈思静博士生任学术翻译,共有近百名观众在线参与。
王兴赛向听众介绍了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与讲座流程。牛津大学副教授大卫·利奥波德主要从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社会政治哲学、乌托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研究。
卫·利奥波德围绕乌托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展开分析。他首先指出,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键定义是,它给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详细具体的规划和蓝图。现有关于马克思恩格斯与乌托邦关系的文本证据虽然充足,但大多简短而零散。他继而认为,一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第一代乌托邦社会主义者较为认可,而对乌托邦的后续追随者的评价较低,因为这些追随者对政治的敌视、对无产阶级的消极看法以及对公社实验的依赖不再能归咎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肯定乌托邦主义对现存社会的批判价值,但他们不认为对未来社会蓝图的系统性设计是必要的。最后,利奥波德通过规范性论证、认识论论证和经验论证,指出对未来社会蓝图的规划的独到意义和价值。
凌菲霞评论道,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身也是对未来社会的建构性设想,他们的原则性规划如何与空想社会主义的详细构想对话?第二,如果为未来社会设计蓝图是非民主的,那么原则性方案是否是民主的,它为其他方案留下多少空间?
利奥波德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提供了大致框架,这比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一些思想家(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所提供的内容要更多,但在概括式观点和详细描述之间仍存在鸿沟,而要了解某事是否可取或可行则需要细节。他还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只有一种,因为他们讨论了不同形式的共产主义。利奥波德强调说,对于提供具体细节的乌托邦主义,需要区分指令性的乌托邦主义(如傅立叶的方案)以及实验性的乌托邦主义(如欧文的方案),利奥波德认为实验性路径不能被认为是非民主的。
在讨论环节,利奥波德回应了线上师生的提问。最后,利奥波德衷心感谢主办方与参会人员。王兴赛对讲座做了总结,感谢了与会师生,并期待利奥波德与中国学者及读者有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