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44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5-03-24

2025年3月3日下午,实践哲学讲堂第44期在锡昌堂515会议室召开。本期主讲人是德国伍珀塔尔大学哲学教授斯迈尔·拉佩奇(Smail Rapic),主题是“培根、赫尔德和黑格尔论现代文明”,主持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教授、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评论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学术翻译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刘畅。

在讲座开始前,徐长福教授向主讲人表示欢迎,向现场师生隆重介绍了本期讲堂的主讲人。拉佩奇教授将围绕“现代化与全球化”这个主题在实践哲学讲堂做两场系列讲座,分别是“培根、赫尔德和黑格尔论现代文明”与“马克思与恩格斯论现代化与全球化”。这两场讲座的文章是拉佩奇教授专门为徐长福教授主持的项目(“全球现代化史的哲学考察——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而写的。徐长福教授特别向拉佩奇教授表示感谢! 

拉佩奇教授的报告探讨了培根、赫尔德与黑格尔三位思想家关于现代文明的理论。他指出,培根作为近代科学革命的旗手,以《伟大复兴》构建了技术理性与殖民扩张的共生逻辑。培根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权力工具,通过实验方法打破传统哲学桎梏,将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视为欧洲文明全球化的起点。这种科学-权力范式不仅为现代技术文明奠基,更隐含殖民使命的意识形态:欧洲以“文明开化”之名突破“赫拉克勒斯之柱”的物理与精神边界,将殖民暴力合理化为实现全人类进步的“必要代价”。尽管培根批判个人贪欲,却将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扩张视为自然法则,其思想为后世技术统治论与殖民话语埋下伏笔。

赫尔德在历史哲学方面既继承了培根思想,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赫尔德开创的“历史物理学”将文明视为物质条件与精神文化的动态系统,既预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层建筑定理,又强调非还原论的多元文明观。在殖民议题上,他犀利揭露欧洲全球贸易体系对非洲奴隶、美洲资源的掠夺本质,讽刺殖民者用白兰地与教皇制度实施文化控制,并预言机械化技术将导致社会异化。然而,赫尔德的理论亦陷入矛盾:他一方面主张道德从“习俗”到“后习俗”的普遍演进,为哈贝马斯的发展阶段理论提供灵感;另一方面却将中国文明贬为“静态停滞”,暴露其难以摆脱的欧洲中心主义桎梏。这种进步叙事与殖民偏见的交织,映射出启蒙时代思想的内在张力。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一步剖开现代性的矛盾内核。他将资本主义社会定义为私利博弈的战场,揭示形式平等背后阶级对立的结构性危机:贫困与奢侈的共生、国家机器对结构性剥削的无能为力,这些洞见直接启发了马克思的阶级革命理论。面对殖民扩张,黑格尔展现出双重面相:一方面承认殖民是转移市民社会内部矛盾(如人口过剩)的策略,批评欧洲未赋予殖民地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又以“日耳曼精神优越论”重申西方文明领导权,延续培根的等级制文明叙事。其哲学体系最终暴露出科学理性与人文价值、普遍理想与特殊利益、技术进步与人性异化的深层悖论,这些未解难题至今仍在全球化进程中反复回响。

拉佩奇教授通过三位思想家勾勒出了现代文明的多重面孔。他们的思想交织着启蒙的光明与阴影,构成理解现代性复杂遗产的关键坐标。当代世界在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文明冲突等挑战时,仍需重返这些经典理论,在批判性对话中寻找超越二元对立的新文明路径。

拉佩奇教授报告后,徐长福教授特别念了一段本期讲座海报设计者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中山大学哲学系20级硕士)林夏的图案设计理念:“通过树的生长结构、齿轮及其抽象形式,融合了三位哲学家关于现代文明的关键概念:培根的经验与科学,赫尔德的有机和多元,黑格尔的理性与系统。”这表现了读者对讲座主题的理解。

在报告环节,王兴赛副教授首先对讲座进行了概括性综述。他指出,拉佩奇教授的报告主要处理了培根、赫尔德和黑格尔三位哲学家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观点,这些也都可以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进行很好地把握。之后,王兴赛副教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婷婷助理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兴升讲师、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张闻清等向拉佩奇教授提出了若干问题,拉佩奇教授对师生们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徐长福教授再次感谢拉佩奇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向拉佩奇教授赠送纪念海报。本期讲座圆满结束。

image-20250324101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