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42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4年11月8日,第42期实践哲学讲堂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堂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孙正聿教授主讲,主题为“关于哲学的三个命题”,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李萍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

李萍首先向现场师生隆重介绍了本期讲堂的主讲人,并交代了讲座的相关流程。

在讲座伊始,孙正聿从对哲学本身的理解引入。他谈到黑格尔关于人们对“哲学”有着“大不相同”的理解的观点,并指出,人们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相互支撑的命题来阐释的。比如哲学原理教科书对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对于这一最直接的简短的命题,总是需要另外几个命题去支撑。进而言之,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再进一步来说,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随着对哲学理解的深入,也就会对从前教科书的三个最基本的命题提出问题。

关于哲学,我们耳熟能详的第一个命题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什么是世界观?教科书上说,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不过问题随之出现:这究竟是“世界观”还是“观世界”?难道是世界在我之外,我去看这个世界,再形成关于整个世界的观点吗?实际上,世界观就是人生在世上和在途中的人的目光,是我们人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之中、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之中所形成的人的文化。

随后孙正聿考察了第二个命题“哲学是对科学的概括的总结”。传统认为哲学之所以能够构成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念,是由于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增长又会引发我们新的思考:科学把对象分解成自然、社会、思维等等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关于世界的某个部门的科学,从而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特殊规律。反过来,哲学不是分门别类的将世界分解为不同的领域,而是将完整的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关于整全世界的普遍问题。那么,假设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而各门科学是关于世界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特殊知识,那么就没有哲学了。如果哲学变成了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最大的普世性的科学,那么哲学就变成科学了。

第三个命题是“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问题是,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它的方法论与一般所说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乃至方法论的原则性界限在什么地方?孙正聿指出,哲学不是工具,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那么,应该如何建设哲学学科?孙正聿认为,目前哲学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用现成的条条框框束缚思维,因为背书是最违背哲学本性的。说到底,文科教育要解决的就是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的问题,即能不能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不能在对问题的洞察当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命题,最终形成理论思维的洞察力、概括力、想象力、思辨力。对于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而言,真正的、作为思想的理论学说体系,必须是全体的自由性与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可以对《资本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资本论》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是他的骄傲。正因为马克思具有足够的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够达成理论所要求的思想。高等教育训练大脑学会思考,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核心要求就是能够做到清晰的思想和清晰的表达。

随后孙正聿给出了对哲学的核心判断,即哲学是在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即标准和选择中来思考问题的,“本体”就是要为规范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根据和标准。孙正聿认为,本体论是基于人性、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人类幸福的理解基础上的“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哲学就一定具有形而上学性,具体表现为反思性、批判性、理想性、超越性。最后,哲学还要面向社会现实,反思、校正当下并塑造新的时代,要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在讲述了自己对哲学的基本理解后,孙正聿进一步阐发了在此理解上形成的关于哲学的三个命题:

命题1: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

关于这个命题,孙正聿以高清海先生的洞见引入。高先生曾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对世界的关系,不是动物式的肯定性的统一关系,而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正因为人对世界的关系是“被意识到”的,哲学面对的问题也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到的人与世界的矛盾。哲学通过将这些矛盾提升到理论层次,从而构成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在孙正聿看来,这也构成了人类思维和AI最根本的原则差异。此外,“人类性”构成了哲学最根本的特性,正因为哲学面对的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具有的,才让源自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哲学有汇通的可能性。人类普遍问题落实到每个时代都有不同表征,最终又会体现在每个个体身上。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是:人类性问题的民族性理论和普遍性思想的民族性表达;人类性问题的时代性主题与普遍性思想的时代性内涵;人类性问题的个体性求索与普遍性思想的个体性体系。

命题2: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

孙正聿指出,对于人与世界之矛盾的把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思想都需要经过“反思”的检验。而哲学意义上的“反思”并不是对“思想内容”的反思,而是对构成思想的各种前提的反思。这些前提作为构成思想的根据和原则,一方面深深的埋藏在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中,具有“隐匿性”;另一方面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具有“强制性”。于是,哲学就是要揭示在特定概念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或思想规定是什么,揭示在思想规定性中所蕴含的时代规定性是什么,揭示在时代规定性中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内涵是什么。结合第一个命题,哲学的自我批判就展开为对作为时代性的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前提批判,表现为对身边正在统治着我们的哲学进行批判。因此,哲学也就承担着作为叮咬思想的“牛虻”和报晓思想的“雄鸡”的社会功能。

命题3:哲学是人类文明的理论表征

卡尔纳普(Carnap)认为人类使用语言有两种基本功能,表述功能体现在科学活动中,表达功能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哲学语言既不能陈述经验事实,也不能传达真挚的情感。孙正聿则指出,哲学语言的真理在于表征一种时代精神。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法哲学批判>导言》有一个相当明确的说法,即整个近代哲学需要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而现代哲学的使命是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孙正聿认为,这一命题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前工业文明哲学形态之差异的根源。此外,孙正聿认为需要重新理解休谟问题中对于事实和价值的截然二分,对于哲学来说存在论、真理论、价值论应当“三者一致”。对于人来说,教养集中体现在“有没有”“对不对”“好不好”在审美直观中的统一。于是,哲学永远有反思、矫正、重塑人类文明的历史使命。

最后,孙正聿将三个命题统一起来,认为哲学永远是以自己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对思想的前提批判来表征人类文明。

讲座结束后,评论人马天俊指出,孙正聿教授以浓缩的方式将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带到了论坛,讲座还让他回想起了三十四年前在吉林大学求学时上孙老师课程的情景。马天俊认为孙正聿教授准确地指出了哲学的自我体认的重点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性的自我意识。其中人类性是哲学研究的基准线,而人类性恰恰只有在个性上才能得到最饱满的呈现。最后,马天俊还提出了对于讲座中哲学功能比喻的困惑。马天俊认为牛虻比喻(苏格拉底)、雄鸡比喻(马克思)和猫头鹰比喻(黑格尔)代表了不同的哲学类型,有着不同的哲学旨趣、定位,三者如何协调在一个系统中?

针对马天俊的疑问,孙正聿指出,提问的前提在于双方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有所不同,如果仅以哲学的特征作比喻,还可以有“刺猬”“狐狸”等分类方式。孙教授重申了他对哲学作为人类理论形态之自我意识的理解,指出他所理解的哲学是批判活动。就哲学不容忍社会在“既定的温床上睡大觉”而言,哲学是叮咬思想的牛虻;就叮咬的前提,即哲学要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矫正进而重塑人类文明而言,它又是报晓思想的雄鸡。最后思想者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又是作为“猫头鹰”,也就是必须能够通晓思想发展的历史。

在开放讨论环节有三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孙教授一一作了回应。同学问答环节结束后,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教授、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提到,他在孙正聿教授富有激情的讲授中也依稀看到三十三年前孙老师在吉大授课时的神采。徐长福认为,在三十多年的时代沧桑过后,老师思想的内涵不断增加而哲思精神仍保持不变,真可称得上是“活的辩证法”。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李萍教授再次感谢孙正聿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向孙教授赠送纪念海报。部分与会老师合影留念。本期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im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