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3期
2024年12月17日下午,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第73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04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堂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汉伊理主讲,题为“列宁在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的遗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夏银平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辛海风助理教授担任评论人。
夏银平首先谈了自己对列宁主义的理解,并强调列宁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留下了深刻影响。
汉伊理首先概述了列宁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苏联带来的影响,在其中重点强调了先锋队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其暴力革命主张的开创性。列宁的先锋队概念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独特的贡献之一。列宁认为,如果得不到指导,无产阶级仅靠自身无法发展出必要的革命意识。因此,他提出建立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有纪律约束的政党来领导工人阶级。这个党将充当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确保革命向前推进并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国家。列宁的革命策略根本在于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而不是等待资本主义在其内部矛盾中自行崩溃。他强调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推翻现存国家,代之以革命的社会主义政府。这一观点使他与那些主张在现有政治体制内进行渐进改革的社会主义者区别开来。
在列宁主义对苏联的影响中,汉伊理重点强调了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作为共产党解决内部结构问题的指导原则。这意味着尽管党内可以进行辩论和讨论,但一旦作出决定,所有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制度有助于维护党内的团结和纪律,确保国家的革命目标不会因内部异议而受到损害。
此后,汉伊理将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对列宁主义态度的转变主要总结为两部分:90年代的边缘化和新世纪的实用主义选择性继承。
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领导下,俄罗斯的意识形态明显偏离了列宁主义原则。叶利钦及其团队试图拆毁苏联社会主义的结构。国家控制生产资料等列宁主义观念被抛弃,私有化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占了上风,资本主义模式走上前台。在政治上,一党制和无产阶级专政让位于多党制和民主制度,尽管这些制度往往不稳定且效果不佳。
而随着弗拉基米尔·普京成为俄罗斯的统治者,列宁主义经历了一次有选择性地复兴,但这种复兴已经剥离了其革命激情,转而为更务实的国家利益服务。普京政府并没有完全恢复列宁的意识形态原则,而是重新启用苏联遗产的某些方面,目的是巩固国家认同,并在全球舞台上为俄罗斯争取主权权利。苏联的象征,如国歌和俄罗斯作为超级大国的形象被恢复,此举是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延续与过去历史的联系。然而,这种复兴是务实的,而非意识形态性的。列宁主义不再被认为是革命意识形态,而被重新诠释为俄罗斯历史叙事的一部分,由此确保俄罗斯能够继承苏联的力量和独立性,并将这种国家权力和国际地位合法化。
汉伊理还关注到列宁主义对近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并从对毛泽东的影响、先锋队和工人阶级的优先性、列宁主义组织模式、邓小平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方面分析了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间的关系。
辛海风助理教授在评论中结合自身体验讲述了有关对列宁形象的扭曲以及对列宁遗产价值的怀疑的体会。他认为,汉伊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论证民主集中制的合理性存在新颖之处。以这种视角来看,列宁的意识形态作为海德格尔哲学中“大地”的角色存在,而俄罗斯的政治和社会内容作为“世界”的角色存在。他最后提出两个问题:对今天的世界和全球资本主义秩序而言,列宁主义最需要重新提出的是什么?列宁在当今的俄罗斯主要被看作政治活动家还是学者?
汉伊理认为,当代左翼政党提不出实际的运动纲领,试图甩开苏联传统,重新探索道路,却提不出实在的实践方法,只能在政治实践以外的领域进行分析。当前的全球资本主义和列宁时代的全球资本主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列宁主义中的政治理论仍然有充足的现实价值。
有关列宁的角色问题,汉伊理认为,与马克思相比,列宁的政治活动更多,学术著作更少,《列宁全集》中的大部分篇幅都属于对话及革命活动和纲领,而俄国国内也一直有关于马克思到底是经济学家还是哲学家的争论,因此这一问题很有价值。
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就俄罗斯各共和国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提问。汉伊理的回应是,叶利钦曾经给过各个共和国或者说地方首长较多的自由,进入新世纪之后联邦政府重新进行了权力集中,地方首长正逐渐变为任命制,地方的自由正在逐渐收窄。
在讲座最后,夏银平再次表示了对介绍苏联及俄罗斯情况的讲座的欢迎,表达了增加相互交流的愿望,并再次感谢汉伊理副研究员所做的讲座。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