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4季第1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10-08

2024年4月23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四季第一讲在线上成功举办,由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政治理论教授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主讲,题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的新解读”。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副教授王兴赛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守奎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副研究员凌菲霞担任学术翻译。

王兴赛向听众介绍了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与讲座流程。迈克尔·汤普森的研究专长为政治理论和政治哲学,近年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及资本主义研究,出版了多部专著。

汤普森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表明人们的实践和意识如何植根于能够塑造人们行动、意识、实践及其条件的权力制度。因此,批判、批判性判断的任务对于马克思的政治理论而言至关重要。汤普森继而认为,马克思的批判性社会本体论框架包含了如下观点:人类活动是一种实践,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目的论力量的特殊活动;人类个体具有社会关系性,可形成一个组织实践活动的、相互依存的结构纽带,后者将人们导向特定的集体目的和集体意图;实践活动的这些社会关系构成了具有过程属性的客观实体性社会;所有社会过程都具有先前存在的特征所指向的目的和宗旨。

张守奎评论指出,汤普森教授对黑格尔主义式马克思主义传统或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汤普森教授从本体论视角为马克思哲学奠基的努力是建设性的,能够推动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伦理学的深化理解。张守奎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很少正面使用“目的论”和“本体论”术语,这是否会给汤普森教授的进路带来挑战或者限制?第二,就实践问题而言,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将马克思与亚里士多德关联起来理解?这一理解有何限度?第三,批判性社会本体论的优势是什么?与其他类似理论有何区别?汤普森回应了上述问题。首先,在马克思的时代,目的论和本体论是神秘的、形而上学的,乃至经院哲学的;马克思追求的理论则是科学且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现实概念?这种理解是本体论的基本追求。在我们的时代,本体论是与作为工业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相对的。工业社会的异化和物化状况日益加剧,更为迫切地需要对人们现实的实践与社会关系进行思考,并重新认识到我们是自己生活世界的创造者。其次,19世纪晚期的科学适用于对人与自然的控制活动。亚里士多德哲学或古希腊哲学提供了与之不同的哲学思考方法,即认为本质是处于运动和发展之中的,这为当今人们理解个性、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自由和意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亚里士多德哲学对于整体以及对立面的辩证运动把握,是现代科学与现代个人主义伦理学无法触及的。马克思洞察到上述问题,并对古希腊的方法有所继承。这一继承当然是有限度的,正如马克思为亚里士多德哲学划定了限度,我们也能为马克思的思想划定限度。再者,我们的世界正日益碎片化,这种非理性的碎片化不仅表现在国家层面上,还表现在物种层面上。马克思的思想能够提供一种本体论,帮助人们重新审视“我们是谁”的问题。汤普森认为批判性社会本体论的优势在于,它能为一种批判性社会科学奠基。这样的批判性意味着提供关于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批判权力和控制的标准。或许这种批判性社会科学还可以为一个新的轴心时代拉开序幕。

最后,汤普森衷心感谢主办方与参会人员。王兴赛感谢了与会师生,并希望大家继续参与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的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