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3季第5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9-27

2023年12月20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中山大学哲学系和广东哲学学会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前沿讲坛”第三季第五讲在线上成功举办,由英国提赛德大学教授马克·考林(Mark Cowling)主讲,题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奴隶制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担任本次讲坛的主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薛俊强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周凯博士生与凌菲霞副研究员担任学术翻译,本次讲坛有一百余名观众在线参与。

徐长福向听众介绍了本次讲坛的主讲人与讲座流程。马克·考林是英国提赛德大学教授、英国政治研究协会马克思主义专家小组联合召集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犯罪学,著有《诺曼·格拉斯:从马克思主义到人权》(2018)、《马克思主义与犯罪学理论》(2008)、《约会强暴与同意》(1998),参与编辑了《21世纪的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千禧年及其后》(2000)、《走近马克思》(1989)等文集,兼任英国期刊《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委员会成员。

马克·考林首先根据马克思的早期文献考察了宗教、资本利润和土地租金对于劳动异化的影响,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分析尚未在理论上证明工人的异化程度超过奴隶。其次,马克·考林系统地比较了受到严重压迫的工人与美国南部被奴役者的异化程度。他提出,就工作条件和人身安全而言,奴隶实际上比雇佣工人更为异化;女性奴隶比女性工人更为异化;奴隶求助于法律的可能性比工人低得多;奴隶得到解放的可能性也比工人低得多。他因此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即工人阶级是社会中最受压迫和最异化的阶级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并由此重新审视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马克·考林最后提出,就社会阶层分析而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不如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此之后放弃异化概念、转向历史唯物主义是更为合理的。

薛俊强认为,考林的研究并非抽象的概念推演,而是以经验事实为导向,并上升到理论,有机地推进了哲学和社会学的融合,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着,薛俊强向马克·考林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马克思尚且在世,他会如何看待当今女性主义运动、酷儿运动等反抗运动?

考林回应指出,正如自己在文章中所论证的,女性和孩子比成年男性更加异化,但显然,他们都无法成为马克思所期待的革命力量,尤其是孩子。外籍劳工到发达国家打工,他们的身份受到当地人的歧视,无法在薪资待遇上得到同等对待,因而处于某种被剥削的异化状态之中。同理,由于同性恋者和酷儿处于资本主义文化的边缘,也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

最后,马克·考林衷心感谢主办方与参会人员。考林教授身体抱恙却坚持完成讲座,徐长福对此表达深切的感激与敬佩之情。徐长福在总结中指出,“被奴役者”不能在异化理论而只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中得到诠释这一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