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40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6-21

2024年5月20日下午,实践哲学讲堂第40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4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堂由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美堂主讲,题为“‘存在’存在吗?——当代科学对存在论的挑战”,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王兴赛副教授担任评论人。本期讲堂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与中山大学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在讲座开始前,徐长福向现场师生介绍了本期讲堂的主讲人,交代了讲座的相关流程。

孙美堂在报告之初以“‘存在’存在吗?”的发问引入,将”存在“定位为人的主观能力(哲学抽象)对客观实在把握和加工的结果。在确定了存在的主客纠缠性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在存在问题上哲学与科学的密切联系。随着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问世,科学进入了“复杂性科学史”时代,对传统哲学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哲学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也需要回应和结合当代科学的发展。

接着,孙美堂简要回顾了以往哲学和科学对存在问题的探讨。古希腊哲学聚焦本体论,从具体实在之物中抽象出“存在”概念。近代哲学的存在探讨发生认识论转向,康德的“自在之物”为这一转向提供最大贡献。现代哲学的语言转向,显明了存在是语言呈现的存在。哲学史上存在的求索恰恰顺应了高尔吉亚佯谬的观点:“无物存在;如果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认识的;即使认识也是不可言说的”。高尔吉亚的怀疑似乎仍未被超越。同样,以原子、质量、广延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复杂性科学出现后,关于世界实在性的信念似乎也随即坍塌了。

具体言之,孙美堂从四个维度指出了当代量子力学对存在问题的挑战。第一,量子没有确定的“态”即不能说存在或不存在,不能按照传统的哲学范式描述存在。第二,超弦论将事物解释为“弦”的交集结果,宇宙、存在的本质也许只是潜在要素复杂动态交集而呈现的表象。第三,不存在孤立、抽象和自足的微观粒子,微观粒子要经观察转换才呈现其“态”,观测效应是微观世界的本性。第四,对宇宙的描述越来越成为“假说”,而非观察、实验和推理的结果。

孙美堂接着从皮亚杰的调试理论引入,强调当代科学引发的存在论危机要求一种开放的存在观,要求调适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和交往方式。这种存在观认为,“存在”并非某种现成之物,逻辑世界的每一要素、“态”,都孕育着无数可能的“态”,以无限多样的趋势向未来开放。万物之“是”要在诸多因素、条件和中介中,在“关系”和“场”中显现、出场。所谓“平行宇宙”,因条件、场域、方式的不同,逻辑世界呈现为现实世界时,理论上具有多种的可能性。而这种存在观揭示的“逻辑世界”才是最有意义的存在。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徐长福在发言中指出,孙教授的报告富有启发性,对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与哲学史的关系、科学哲学立场与传统教科书的物质观区别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徐长福最后以复杂性科学与简单性科学的对比框架,提出马克思的理论与简单性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王兴赛在评论中指出,在古希腊,哲学与科学是融为一体的,存在是哲学和科学所面对的首要问题。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分科化使得哲学越来越难对科学进行具体指导。孙教授试图从哲学角度理解当代宇宙观,尤其关注当代科学对存在论的挑战,这种努力有助于我们回到哲学本身,并从整体上思考当代科学的价值。王兴赛提出,人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是哲学和科学上的经典问题,当代科学的发展对这一问题以及对于思考人类文明的价值等有何启发?王兴赛最后向孙教授请教实在论(realism)的复杂含义。

孙美堂回应了上述发言。针对徐长福所提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与简单性科学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本人也有所关注,马克思也同样强调像达尔文一样经济学也要在最典型的资本主义中进行研究。对于王兴赛的问题,孙美堂指出,人的存在、认识尺度相对于宇宙完全是无法比的,能力有限,不可能事先得出普遍的东西再来指导具体的。康德讲的演绎思维方式是很有限的,人不得已从自己出发往外推,人只能一步步成长,必须要时时刻刻调整,调整思维、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使人有限,但人应当清楚自己地位,并在此之上树立起主体自觉性与开放的心态。

在开放讨论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谭群玉教授等与会师生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徐长福作了总结发言,再次感谢孙美堂教授的精彩讲演和现场师生的参与,并向孙美堂赠送纪念海报。部分与会老师合影留念。本期讲座至此圆满结束。

 

image-20240621111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