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53期

发布人:管理员

2023年10月23日晚上,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一百五十三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会议室举办。本期讲座的主讲人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题为“作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罗莎·卢森堡”,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教授户晓坤担任主持人。

何萍首先从罗莎·卢森堡的生平经历和其对伯恩施坦、马克思和列宁思想的三次论战、与其资料在解封后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巨大影响出发,强调对于卢森堡思想的研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当下是极其重要的。在讲座中,何萍从研究第二国际的卢森堡思想的意义、批判米勒兰主义和对比利时事件教训的分析、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建构与唯物史观的阐释、思想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第一,研究第二国际时期的卢森堡思想的意义。首先,研究卢森堡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第二国际的思想遗产,重新认识第二国际对于中国传播和吸收唯物史观所起到的影响;其次,有助于研究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思考卢森堡走向第三国际的思想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存在的“断裂点”;最后,该项研究对于思考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何萍分析了卢森堡对米勒兰主义和比利时事件的思考。米勒兰主义主张通过工人阶级进入资产阶级政权的改良方式实现共产主义,而非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米勒兰主义以米勒兰入阁事件为起点,即1899年6月法国社会党人亚历山大·米勒兰不经法国社会党组织同意,就以个人的名义加入资产阶级共和党人瓦尔德克—卢梭的内阁,担任商业和工业部长。米勒兰入阁事件当即引发了法国社会党内和整个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派与修正主义派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策略。这一争论最终导致了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派与修正主义派的争论从一国现象发展为国际现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观与资产阶级文化观的斗争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斗争的主要战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把米勒兰主义定义为“实践的伯恩施坦主义” ,认为米勒兰主义具有两个特点:(1)国际性(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传播机会主义思潮)和(2)实验性(“实践的伯恩施坦主义”)。卢森堡同样批判米勒兰主义,她站在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策略的角度,认为现代政府的性质是阶级统治工具,这已经决定了社会党人加入资产阶级政府将不会改变阶级统治的现状和政府性质,而只会违背社会主义的原则。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必须重新制定原则和策略,把反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斗争作为原则,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策略、采取新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即工人阶级应夺取政权的斗争和罢工运动。何萍接着介绍了卢森堡对比利时事件的分析,并将其与米勒兰事件进行对比。卢森堡认为比利时事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社会民主党的原则,去做机会主义的试验”,该事件本身提出一个问题:议会斗争的限度,即合法过渡与革命的关系问题。卢森堡认为暴力革命是议会斗争的保证,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这是由“严酷的历史必然性决定”的。何萍指出,这一时期卢森堡对夺取政权的理解已经超出了议会斗争的框架,将议会斗争纳入暴力革命的框架,其对俄国革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民意党人进行的恐怖活动,但支持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活动。

第三,从卢森堡对同时期政治事件的分析上升到卢森堡对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建构与唯物史观的阐释。卢森堡认为,围绕米勒兰入阁事件所展开的社会主义原则与策略的争论,归根结底是有关合法改良中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即议会时期的合法改良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以及如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的问题。而要在议会时期的合法改良斗争中建构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就必须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要坚持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就需要研究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接着,何萍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思想发展过程,强调卢森堡正是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史的研究,在理论上说明了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正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正因如此,卢森堡作为第二国际的思想家也才能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和世界历史的国际主义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卢森堡哲学的特点:其一,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其二,马克思的学说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其三,从哲学的功能上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何萍认为卢森堡对创立一种新形式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希望,驱动其思考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精神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间的关系。一方面,卢森堡在《马克思主义的停滞和进步》中通过再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内容、再强调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资本论》第三卷中利润率理论的重要性、再说明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无产阶级精神文化的产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停滞是由于人们对待它教条态度和改良立场,而非马克思主义本身已过时。另一方面,卢森堡在《卡尔·马克思》中认为马克思第一次提出来了工人阶级的概念,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的学说既是对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向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的思想反映,也是完成这一过渡的必要因素。在这一基础上,卢森堡对无产阶级文化建设与宗教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她认为需要在精神领域内对基督教文化进行宗教批判,以完成对无产阶级文化的建设。其次,传统宗教批判以思想或个人为中心,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之突破就是在以每个充满生机的独立生命所构成的社会为中心来进行批判。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科学社会主义文化与宗教文化是根本对立的,社会民主党在文化领域的任务就是在于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批判资产阶级的宗教文化。总而言之,卢森堡同时进行着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并在理论层面反思革命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最终构建了一整套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其成果表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维度,即从国际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来思考无产阶级的文化创造和阶级意识的建设问题。

最后,何萍指出卢森堡的思想带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工人运动是十月革命的社会基础;第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具有世界历史的普遍性,代表了世界历史的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第三,对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普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户晓坤对何萍的简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强调了,作为当时第二国际思想家的卢森堡思想中的世界主义、革命性等思想内容对于当下仍有很大的意义和启示,对于学术研究上视野的开阔和理论内容的丰富产生着极大影响。

在提问环节,一位同学向何萍提问:英国作为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关系发展情况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否具有普遍性?从1899年《英国眼镜》到1913年《资本积累论》,卢森堡的理论方法是否有一个异质性的发展?何萍指出,从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出发, 50年代后的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策略不同于宪章运动时期,转向了只满足于经济斗争的工联主义;对此伯恩施坦认为英国革命是俄国革命的经验原型,俄国工人运动应向其学习而走向议会斗争,而卢森堡认为经验原型是变化的,英国工人阶级的议会斗争是落后于其时代的,俄国以政党为核心的革命斗争才是彼时工人斗争的经验原型。对此何萍强调普遍性和优越性之间的差异,以及伯恩施坦与卢森堡两人之间的分歧关键在于对于议会斗争的态度问题。

在讲座的最后,主持人户晓坤向主讲人和与会师生表示感谢,宣布论坛圆满结束,并向主讲人赠送了此次活动的纪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