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52期
2023年10月23日下午,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第152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51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特聘教授魏小萍主讲,主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外来语的概念理解与翻译问题——从语词、概念到思想、理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徐俊忠教授担任主持人。
在报告开始前,徐俊忠隆重欢迎魏小萍的到来,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与魏小萍的学术交往情况,并强调本次讲座主题的重要学术意义。
在正式报告部分,魏小萍指出,语词、概念是语言文字的原子,语言文字是思想表达的基础,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由国外传入中国的过程经过了翻译的媒介。最初在中国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主要从日语翻译过来,部分概念在不断的沿用中形成约定俗成的使用规范,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基本元素。此后基于苏联俄语版本翻译成中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文献,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从日语翻译过来的语词、概念。虽然其中一些文本文献后来参照马克思恩格斯写作时的原文版重新进行了翻译,但是一些基本词汇仍然沿袭了最初从日本翻译过来的表述。
魏小萍指出,近代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的翻译中,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母语语境中的相近概念;借用他国语言翻译;一词多义情况下的翻译选词;中外文的非对称性关系;新生词汇;新生事物;语言的化合。
接下来魏小萍主要借助几个案例说明对语词、概念的理解如何关系到对思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魏小萍着重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文本语境与历史语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不同于观念论的新的认识历史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Geschichtsauffassung);恩格斯在其不同的文本中用“物质史观”这个概念来表达这一新历史观,即在历史方法(观)前加了“物质主义”(Materialismus)这个概念,后来恩格斯所使用的这一概念经日语翻译又添加了“唯”这一语言元素,由此形成了今天为人所熟知的“唯物史观”或者“历史唯物主义”概念。魏小萍还分析了Eigentum、Vermögen、Gerechtigkeit等案例。
魏小萍最后指出,应该通过对语词、概念尽可能准确的理解、翻译与应用,铺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第一块基石。
报告结束后,谭群玉教授、徐长福教授、王兴赛副教授、凌菲霞副研究员等就报告内容向魏小萍提问并讨论。魏小萍对问题作了一一回应,还与现场同学作了交流互动。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