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51期
2023年10月20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151期在锡昌堂420课室开讲。主讲人为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主题为“敌我与斗争——施密特政治的概念”。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徐长福教授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徐长福教授介绍了“马克思论坛”系列活动的基本情况,并对程广云教授的到访表示欢迎。
程广云首先介绍了施密特的思想生平,特别讲述了他在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时期的政治经历及其对其理论与著作的影响。后者虽然在战后施密特的思想得到关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进程中由于各种政治原因遭到了系统性的忽视,但是对于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施密特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与风格有着无法回避的重要性。他认为,施密特的“政治”概念的关键在于“划分敌友”。他介绍了施密特所梳理的国家概念的历史的四个阶段,特别关注在中世纪晚期区分于群体和教派斗争、作为中立统一体的国家的形成之后,国内治安(Polizen)与国际政治(Politik)的区分;不同于治安概念,政治概念仅仅存在于国际政治等涉及主权的领域之中。政治所关心的不是捍卫社会的一般秩序,而是特定对象的敌友关系与身份;政治所标志与寻求的对手不是“罪犯”,而是“敌人”。程广云指出,正是在这一点上,施密特透露出反对二战后对战犯的国际审判的、为纳粹辩护的潜在倾向。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施密特政治思想中由“政治”、“国家”和“世界”构成的逻辑主线,本次讲座基于这一主线分以下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作为核心概念的“政治”范畴。程广云首先指出,施密特针对传统定义中国家和政治概念的循环定义缺陷,把政治概念单向度地确立为国家概念的基础。政治领域作为一个独立领域与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科学审美等领域相互区分、不可通约,它总是在主权的特殊语境下展开涉及异常与例外状态,其事态趋向总是由权威-决断所支配。随后他通过施密特视域下政治与经济、道德和审美领域的对象区分标准的比较,指出划分敌友是政治的标准,并且通过三部经典的战争电影详细阐述了这一论断的具体表现与内涵。最后他指出施密特思想中战争与政治概念在关于敌我划分和斗争意义上的同构性,因为政治的敌我划分运动与身份始终关系着其中所蕴含的肉体杀戮的可能性,进而关系着作为这种可能性的现实显现的战争范畴。
第二,在前者基础上的二阶概念,“国家”范畴。国家诞生在政治领域的敌我划分与斗争将社会各领域的内在愈发尖锐的冲突整合为明确阵营的转化过程中,它事实上就是政治的统一体。程广云通过施密特对战争法权的归属问题的具体分析,强调其所主张的是一种反对多元论的国家理论。战争法权作为在特定情况下确定孰敌孰友并且发动与敌人间战争的能力,专属于主权和国家,不能由任何特殊的经济或文化社群以及其他的民族国家所代理。进而,只能从生存的角度看待民族国家间敌我关系的确立与战争的发动。最后,针对其中导致所谓正义战争的解构与为纳粹德国立场辩护的理论倾向,程广云探讨了施密特在此问题上潜在的自相矛盾与虚无主义立场。
第三,在国家概念基础上的“世界”概念。与作为统一体的国家截然相反,世界作为不同国家的集合势必表现为政治的多样体。程广云指出,其关键在于政治性与普世性之间的必然悖反,而这针对的正是两次大战后以国联和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体系建构尝试。施密特认为,它们试图将多元的政治世界冒充为统一的世界国家,进而必然因为缺乏一个作为维护政治统一体的必然条件的共同敌人而走向失败。针对世界内的多样性呈现,施密特从自身立场出发梳理了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的哲学人类学始基与政治等级秩序的进路,并且阐述了其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它认为自由主义在伦理上迷信进步概念标榜反对暴力与反动的结合,经济上用工业与技术的结合反对国家与战争的结合,进而鼓吹议会制反对专政、文明反对野蛮的斗争,实际上导致了非政治化、消解政治统一体的危险后果。程广云认为,这尤其显现出了施密特的国家主义立场。
此外,程广云还讨论了施密特政治理论的衍生产物。他首先分析了国家的内政中立化概念的、脱离政治决断与促成政治决断的两方面意义与内涵,并且强调中立概念始终以既成的敌友关系为前提。然后,他分析了立法型、司法型、政府型与管理型国家不同的政治原则与侧重,认为施密特必然会更倾向于能够充分体现主权者在紧急状态下的决断的政府型国家类型。最后,他详细讨论了游击队理论。游击队员一般具有四个标准:非正规性、高度灵活的积极战斗、高度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与依托大地的品格,并且根据其行为目的可以区分出防守与进攻两种类型。可以从四种视角出发看待游击队员的战斗及其意义:首先是从其对既有空间结构的颠覆,认识到其空间视角的转化;其次是从游击队员与平民身份的混淆造成了敌人与罪犯身份、政治与非政治内涵的混淆出发,认识到其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崩溃;此外还应该认识到其与国际政治环境的瓜葛与其与技术-工业的密切关联。程广云回顾了自克劳塞维茨到萨兰以来游击队理论的发展脉络,认为始终存在一个关于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与正当性的争议,并且可以从中把握到施密特解读的历史局限。
报告结束后,讲座进入提问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暨马哲所马天俊教授、叶甲斌博士后等与会师生就国际政治竞争的现实原则与全球化进程、公民不服从、施密特的不同理论面孔之间的关联、立宪权与宪法之间的关系与主权者的自我定位等议题与程广云教授展开了深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