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坛第155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6-17

2024年5月20日下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主办的马克思论坛第155期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室举行。本次论坛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可教授主讲,主题为“形态隐喻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主持。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徐长福教授、谭群玉教授、王兴赛副教授、凌菲霞副研究员、叶甲斌博士后参与本期论坛。

讲座伊始,马天俊简要介绍了周可的治学经历与学术旨趣,并对本次论坛的主题作了简要说明。

周可以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趋势为背景,引入了讲座主题。他指出,目前对于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体系,从而深化对马克思本身思想的理解;二是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研究,这些研究将马克思的思想置入西方思想史谱系之中,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哲学与思想。其中,对马克思作品中尤其是《资本论》中的“隐喻”研究结合了上述两方面的研究趋势,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向度,如国外学者威廉·罗伯茨(William Clare Roberts)在其著作Marx's Inferno :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apital中主张比附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对《资本论》第一卷作“隐喻式”解读,接续共和主义传统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自由观。在国内,以马天俊、姚远等为代表的学者也极其重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作品中各类隐喻的分析。周可期望接续这些学者的研究,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的形态隐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理论。

周可接着着重探讨了认知语言学与哲学中的隐喻的意义。首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喻实际上可以被分为不同层次,这些不同层次的隐喻在学理上可以被分为“作为修辞的隐喻”与“作为概念的隐喻”两大部分。前者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较为明确的描述,其主要功能有三:第一,以简洁形式传递信息;第二,作为风格修饰的基础;第三,作为说服听众的有力手段。后者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派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认知语言学力图颠覆西方文化中的客观主义神话,详细阐发了隐喻性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他们认为:第一,隐喻无处不在,并把这些常见的隐喻总结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等类型;第二,隐喻是我们理解经验的最基本机制之一;第三,隐喻可以创造新的意义与相似性,并因此定义新的现实;第四,范畴是通过原型定义的经验完形。周可特别提醒听众主义“原型”在隐喻理论中的重要性,因为这一概念对分析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助益良多。

周可进一步讨论了马克思作品中的隐喻及其类型,将马克思作品中的隐喻标识为幽灵隐喻、地狱隐喻、鲁滨逊隐喻、建筑隐喻和有机体隐喻等类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资源,周可将前三类隐喻归入作为修辞的隐喻,而将后两类归入作为概念的隐喻并继续展开对这这两类隐喻的详细分析。周可认为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集中着对这两类隐喻的使用,而社会形态理论是自然形态理论在社会领域中的拓展性使用。形态或形式(form)来源于希腊语morphe,而18、19世纪的生物形态学和地质学为社会形态理论的出现作了理论铺垫。歌德、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体现了“形态”这一概念的双重含义: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分类方式定位自然有机体;二是作为思辨色彩的解释方式来解释社会有机体。

周可展开讨论了形态隐喻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应用和意义。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形态”概念。周可认为对于马克思而言,社会形态的变迁更多与生产关系的革命有关,因此,这一变迁不是编年史意义上的历史阶段,而是生产关系革命意义上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其中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原型”形态的社会成为理解其他各个社会形态的钥匙,这正是形态隐喻以及作为其核心的“原型”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重要启发。以同样的隐喻视角观察马克思的货币-资本理论,可以发现“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型”,同时也是价值形式演变过程中的“原型”,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租、国家、世界市场等其他重要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周可还提出了形式与形态的关系、建筑隐喻与有机体隐喻之间的关系以及近代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等未竟的问题供大家进一步探讨。

在评论与交流环节中,马天俊指出,周可在论坛中提出的资本与资产阶级社会在社会形态变迁中的“原型”意义对理解马克思的思想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并且马克思在应用“建筑隐喻”和“有机体隐喻”时或许存在一定的不融贯性。徐长福在发言中赞赏了周可教授在哲学修辞学研究论域取得的进展,并指出周可对隐喻的两个层次的区分对于澄清哲学与修辞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场其他师生就马克思使用的隐喻究竟是地质学来源还是生物学来源、有机体隐喻中是否存在作为概念与修辞的隐喻的区别、以隐喻视角分析理论问题的规范性来源和判断标准、隐喻自身所具有的不可还原性特征等问题与周可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讲座最后,主持人马天俊向周可和与会师生表达了感谢,并向周可赠送纪念海报。讲座结束后,部分师生在现场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