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哲学讲堂第39期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3-28

2024年3月9日上午,实践哲学讲堂第39期在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103讲学厅举办。本次讲堂由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荣休教授大卫·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主讲,题为“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及其当代意义”,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以下简称“马哲所”)暨哲学系李萍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马天俊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凌菲霞副研究员和陈思静博士生担任翻译。本期讲堂于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共有约三百人参与。

报告开始前,主持人李萍介绍了麦克莱伦的学术成果及其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感谢麦克莱伦多年来对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给予的支持。

麦克莱伦阐发了马克思需要概念的文本解释、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以及它的当代意义。

第一,需要是马克思的一个核心概念,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在旗帜上写下这样的口号:“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将需要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性的构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区分了固定欲望(constant desires)和相对欲望(relative desires),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前者只是发生了变化并获得正常发展的机会,后者则会因为被剥夺了生存条件而被摧毁。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欲望是无限的,而需要在任何特定的社会中都是有限的,同时需要又是发展的,因此一个以需要为基础的社会在经济增长方面可以非常灵活。基于此,他进一步讨论了工人阶级的激进需要、劳动本身是否是一种关键性需要等问题。

第二,如果将需要置于马克思的设想的中心,它将取代平等、权利等概念或至少使这些概念相对化了。在需要占主导即“按需分配”的社会中,需要之间没有可通约性,所以资源不是均匀分配的。但资源可以足够丰富以至所有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份额,正如马克思所说:“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

第三,马克思的需要概念如何能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危机等当代问题?麦克莱伦指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概念不能被理解为一种提供了未来生活的理想或模型的乌托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其有关“现实的运动”的思想经历了更迭。从1845年到1858年,马克思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发生变化,前期认为历史发展是单线的,后来则转变为多线性的。上述讨论引出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危机问题,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资本主义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对全球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所带来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和政治框架能够应对环境危机的挑战?麦克莱伦认为,目前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基于利益集团的自由议会民主无法应对环境危机。他引用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eric Jameson)的观点表明,合作的社会主义是最能有效应对危机的政治安排。詹姆逊的“强大而坚定的(社会主义)政府”可以改变人们的欲望,而需要不容易被改变,需要是由人们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的类型决定的。因此,马克思的需要概念所揭示的是,解决当前危机的路径不仅在于财富再分配,更在于形成使人们过上充实的、非异化生活的社会,对新社会的可能性的关注甚至应超过政治和经济维度。

报告结束后,评论人马天俊做出三点评议。首先,麦克莱伦基于成熟马克思或马克思的整体思想来讨论需要的问题,以此切入与之相关的当代环境危机问题,这是重要的议题,而在他自己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另一些与人的生存状况相关的、亦是青年马克思所关注的议题令他感到更加紧迫。其次,马天俊就麦克莱伦对自由议会民主体制的批评以及马克思对乡村公社所带来的新生活之可能性进行追问。最后,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谈到人们对货币的无可厌足的贪婪,货币既是贪婪的对象又是贪婪的根源,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似乎无限的欲望?

麦克莱伦对评议逐一作了回应:第一,这场报告的确主要基于成熟马克思的思想,同时,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之间存在连续性,只是晚期著作与环境危机的问题更为相关。麦克莱伦还指出气候问题具有不容忽视的紧迫性。第二,詹姆逊所提到的“世界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政府,麦克莱伦想强调的是,气候危机的问题需由一个有着威权手段的强大政府来解决,但这样的政府也需要听取民意,不能把意志强加于民众之上。关于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思考,马克思主要肯定了农村公社中的土地共同所有权,认为其可能是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之一。第三,马克思的作品的确忽略了货币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问题。

在开放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及线上观众与麦克莱伦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教授、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徐长福在发言中感谢了麦克莱伦的精彩讲座,向大家预告了麦克莱伦将参加的逸仙实践哲学研习会活动。

  主持人李萍作了总结发言,强调麦克莱伦的讲座对理解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要的思考。最后,李萍宣布本期讲堂圆满结束,并向麦克莱伦赠送纪念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