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讲座第7讲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01-03

2023年12月11日上午,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哲学学会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讲座”第七讲在锡昌堂420室和腾讯会议线上线下同步开讲。本讲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主讲,主题为“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几个问题”。讲座由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谭群玉教授担任主持人,共有来自校内外近200名师生参加。

讲座开始前,谭群玉教授作开场致辞。她表示,当前学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讨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对于共产主义这样一个长期目标和理想社会仍然存在不少认识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开展本次讲座对于正确认识共产主义信仰的由来和特征,系统深化对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谭群玉教授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刘建军教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刘建军教授在讲座中首先指出,共产主义信仰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但现有的学理性研究有待更进一步深化。此次讲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名称,二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和基本内容,三是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四是共产主义信仰的体系与精髓。

关于共产党人信仰的名称,刘建军教授表示,从党成立以来的文献来看,通常使用的是“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共产主义信仰在狭义层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质和核心,并在中义层面同马克思主义信仰相通。从广义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从属于共产主义信仰的门类,作为一种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区别于其他共产主义信仰。

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和基本内容,刘建军教授认为,共产主义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原始社会解体后,各类带有空想性质的共产主义信仰层出不穷。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此后未来共产主义的轮廓也更加清晰。刘建军教授还将当代共产主义信仰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以及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

关于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刘建军教授强调,之所以提出将共产党人的信仰称为“人民信仰”,归根结底在于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鲜明地回答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最高信仰对象,共产党人敬畏的是什么、献身于什么等重大信仰问题。“为人民服务”更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标志性符号和象征。

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体系与精髓,刘建军教授认为,共产主义信仰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是体系两个焦点,二者的结合即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所在。

讲座结束后,谭群玉教授进行总结。她指出,现有的历史依据充分表明,共产主义并非虚无缥缈的理想,而是贯穿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只要坚定人民至上的根本信念,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努力奋斗,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决不是幻想。

最后,刘建军教授还就共产主义信仰的相关问题同线上线下参会师生展开了深入交流。

(供稿:欧阳兆俊)